解读两岁孩子的行为(一)
----兼记桐桐日常生活(090810)
2009-8-10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12天了
区别对待
昨天爷爷跟桐桐的对话:
爷爷:“奶奶最喜欢谁啊?”
桐桐:“最喜欢桐桐”
爷爷:“最喜欢桐桐什么?”
桐桐:“喜欢爱吃饭的桐桐”(奶奶经常追着她喂饭)
爷爷:“爷爷最喜欢谁啊”
桐桐:“最喜欢桐桐”
爷爷:“最喜欢桐桐什么?”
桐桐:“扎丝丝的桐桐”(上海话:小便。爷爷经常照顾她小便)
爷爷:“爸爸最喜欢什么桐桐啊?”
桐桐:“胡作的桐桐”(原文好像是用上海话讲的,我听不懂,反正大体就是这个意思,爸爸很宠她)
爷爷:“妈妈最喜欢桐桐什么啊?”
桐桐:“喜欢臭桐桐”(她一大便我就开心)
注: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知道针对不同的大人投其所好了。看来孩子的“心机”要比我们想象的慎密的多,对我们的早期教育来说,真是既有契机又有挑战啊!利用的好,可以培养孩子善解人意的习惯,处理适当,则可能为他们“钻空子”提供了便利。
小犟孩
不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两岁孩子的通病,昨天小家伙的表现让我见识了她倔强的一面,当然也发现小家伙最终不会委屈自己的“狡猾之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自从乡下回来后,小家伙有时候就喜欢光脚丫在地板上走(据说,在乡下,她午睡醒之后就叫嚷着喊姐姐“去走乡间小路喽!”,然后光脚丫在地上疯跑),按说这并不是什么有害的习惯,脚底神经很丰富的,多让孩子光脚益处多多,一般情况下我并不限制她,只是昨天有点特殊,她一早有点流清涕,虽然已经给她做过推拿,且推拿后有所减轻,但如果再受凉的,还是很容易反复的。但也正由于身体欠舒服,小家伙今天有点闹腾,从床上下来时,非要光着脚在地板上玩,无论如何讲道理都不清,把她拖上床去她自己又下来,无奈只好对她说:
“宝宝,有两个选择,或者穿上鞋跟我出去玩,或者光脚继续在这里站着”
小家伙挑衅性地看着我,笑眯眯不说话,一副不打算妥协的神态。见她这个样子,我便强化了立场:
“如果你要想继续站在这里,就先一个人在这里吧,什么时候改变主意了再叫我”。
说完我就关上门(确信卧室没有安全隐患)到大厅和厨房里忙活了,料想胆小的她会吓的立马大叫我的,没想到快十分钟过去了,小家伙一点动静都没有,连我都忍不住了,装作去晾衣服推开卧室的门,只见小家伙泰然不经地把头枕在床上,小脚丫还是在地面上站着,以一种很舒服的姿势继续挑衅我,小犟样,真是让我见识了。
由于担心她站地面的时间太长会着凉(虽然已经预备好驱寒的艾叶水),我只好开开电脑,打开她最近热衷观看的巴迪节拍英语,故意放出声音,想着小家伙听见了肯定会忍不住的。
果不其然,刚刚打开,小家伙的声音就在卧室里传来了。
“妈妈,我自己穿鞋子啦!”
我开门一看,小家伙果然在认真地穿鞋子呢,一脸的兴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嘴里叨叨着往外跑“看碟片喽,看碟片喽……”,晕啊!
注:之所以我难以从这件事判断桐桐到底是真犟还是假犟,是因为,虽然孩子的性格特质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明朗化,但对于两岁的孩子而言,由于其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出现执拗行为是很正常的,所以最好不要轻易给孩子的性格过早带上负性评论的帽子,以免影响我们自己的教养方式,间接地又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形成暗示。
祝你生日快乐
下午带她出去的时候,不巧遇上下雨,便到附近的肯德基去避雨,顺便给她买了个萝卜餐包吃,吃着吃着,旁边座位上来了一个小姐姐,小姐姐的奶奶买了一份比较丰盛的套餐给她,一问,才知道是小姐姐的生日。为了鼓励桐桐发起交往,我悄悄地堆她说:“宝宝,今天是小姐姐的生日,你给她唱首歌吧”。
没想到我尝试性的提议竟然得到了小家伙的回应,小家伙犹豫了一下就唱起了完整的《祝你生日快乐》,中文唱完之后,我又试探性地提示她唱英文的时候(不知道她会不会英文),小家伙又用英文唱了一个短语“happy
birthday”。小姑娘的奶奶本来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友好的老人,听到桐桐的歌也变得开心了,便示意小姑娘跟桐桐一起玩了。
注:两岁的孩子,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发起交往,有时候家长适当的点拨或暗示会让孩子习得一定的交往技巧。
分享
在桐桐的嘴巴里,小表姐妞妞可以说是个比较可怜的角色,经常动不动被她的嘴巴推来攘去,比如,吃什么东西时,她会突然想起什么似得,说“不给姐姐吃”,看到下雨了,又突然想起来什么似地,说“穿小姐姐的多拉雨衣”(小姐姐有个多拉图案的雨衣,借给她穿过)。
为了适当引导她的分享行为,昨天她又说起穿小姐姐的雨衣时,我趁机对她说:“宝宝,你看,姐姐把喜爱的雨衣给你穿,对你多好啊,你要不要跟她分享什么东西呢?”说着句话的时候,其实我并不确信她是否懂得分享的含义。
没想到小家伙听了我的话,马上说:
“我已经跟她分享过啦”。
“那你跟她分享的什么呀?”听的我一愣,依然不确定她是否懂得分享的含义。
“饼干”。不知道是想象的还是信口胡诌,因为乡下的很多细节我不知道。
“分享了几块呢?”
“三块!”晕,还有鼻子有眼的,难道真的分享过?
注:两岁的孩子,由于自发意识和所有权意识的发展,出现“护东西”的“自私”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分享,否则容易让孩子形成依附人格,但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不要对引导的结果报过高的期望。一般来说,孩子到了4岁左右,就会出现真正的分享行为了。
和爸爸做交易
晚上给桐桐洗澡时,小家伙忽然怎么也不配合了,我都打算放弃努力的时候,她爸爸忽然小声地说了一句:
“宝宝,你要是洗澡,爸爸就给你个好东西”
晕,最要不得的贿赂来了,气的我使劲瞪了那个人一眼,但已经来不及了。“选择性听话”的小家伙已经立马表态:“我要洗澡!”
开始还以为小家伙良心发现了,谁知道小家伙脱光进了澡盆之后,先习惯性地对着洗澡水撒了一泡尿,就朝爸爸伸出了小手:“我要好东西!”
孩子对贿赂的敏感真是出乎意料啊!气的我恨不得把她爸爸踹出去,但为了不失信于她,只要让他爸爸去拿“好东西”。她爸爸果然拿来一盒酸奶,这是她最喜欢的东西了。
看到好东西的小家伙按捺不住了,马上就要从澡盆里爬出来,她爸爸好说歹说,答应她洗完澡就给酸奶,才让她浑身洗湿了一遍……
哎,这个瞎胡闹的爸爸,经常闹出这样的贿赂行为,让我气不打一处来!
注:就像吉伯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强调的那样,贿赂应该是早期教育中着力避免的行为,因为它弊病多多,相信看过这本书的妈妈都会有印象,篇幅关系不再详述,相关内容可见我的博文《共情—亲子沟通的法宝》。
又注:关于博主的更多育儿类文章,烦请访问博主在育儿网的博客http://blog.ci123.com/mylittleangel,谢谢合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