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一则短信:
奥巴马对胡总说:“我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的文化: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男人老是用女人的钱叫吃软饭,干活多了叫吃不消,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办事不力叫吃干饭,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胡总听后很生气,说:“要你总结中美关系,你却总结中国文化,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这则短信看似好笑,实则内涵深刻,是以调侃手口吻,说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某些实质性问题。都说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事实上也不虚言。日常用语用吃来表达某种行为的短语很多,譬如短信提到了“饭碗”、“糊口”、“受雇”、“混的好”、“受欢迎”、“受到照顾”、“花积蓄”、“占女人便宜”、“靠女人养活”、“干活过重”、“受到伤害”、“嫉妒”、“犹豫不决”、“办事不力”、“负不起责任”等等,都可以用与吃有关的词来状之。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中国的人以食为天的自然法则。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有人类生存至今,在“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和合文化影响下,与吃结下了梁子,从小到大关于吃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着。为了“吃”的好一点,每天都会发生喜剧、闹剧,甚至悲剧。或曰:“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这判断未免过于绝对,然而,如果说成“中国人的思维中,吃是频繁出现的念头”,我是赞同的。中国的“吃文化”博大而精深。在西方人眼中不能吃的玩意儿,中国都能人吃,譬如蛇、鼠、鳖、河豚、果子狸之类。从而衍化出与人体消化器官无关的“吃官司”、“吃败仗”、“吃一刀”、“吃黄牌”、“吃回扣”、“吃不消”、“吃不开”等等生猛海鲜般的词汇。古谚“吃一堑,长一智”,也离不开“吃”。看到漂亮女人,也是“秀色可餐”。对所喜欢的,是恨不能吞进肚子里,对所讨厌的痛恨的,用鲁迅先生的妙喻,就是恨不得“打杀了煮吃”。国人思维中还有多少是不能吃的呢?这“打杀了煮吃”与“秀色可餐”,其实是一张扑克牌的两面。无论如何,还是集中到消化道上,爱憎到头来都落实到“吃”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