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日休息,独自一人,在西湖边徜徉。在西湖白堤的尽头、西泠桥的南侧,孤山南麓六一泉旁,一幢清幽雅洁的小院落,渐渐涌入视界。一看门牌:孤山路32号。这就是传说中的俞楼吧?
他的主人俞樾,曾经名倾朝野,他的后人及弟子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有人曾为俞楼题联云:“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以曲园老人的学术成就和道德文章,人们的敬仰之情,自然油然而生。
这个小院落当中,有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阴丛中。院内曾叠石成峰,花木扶疏,小池湛波,亭廊毗接,书香浓郁,和这座小楼很是相称。一代国学大师俞樾曾在这里度过了三十年。小楼是“讲学著书之地”,其前身是“西湖诂经精舍”。诂经精舍背依孤山,面临西湖。俞樾在杭时,便住诂经精舍第一楼。学生称其为“俞楼”,并悬匾于楼前。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最有趣的是,这位万人景仰的学界泰斗,竟然在暇余修改了通俗小说《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曲园先生的居处除俞楼之外还有两处,一在苏州,即赫赫有名的“曲园”,另一处在杭州三台山,名“右台仙馆”。洪杨起义的暴徒焚毁了最初的俞园。此楼是光绪五年(1879)由他的学生徐花农等筹资为其在原“第一楼”旁重新修建,并“集花卉竹石、书简梅鹤”于楼内。以后友人彭玉麟又帮助增建,故有“徐辟彭更”之说。为感激众人厚意,俞樾自书一联,悬于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俞樾先生去世之后,家人就不再居住此地,人去楼空,木构建筑渐渐破损,楼前假山叠石也时有崩塌,名噪一时的湖楼竟成危楼。1920年,俞曲园的亲友决计重建俞楼,俞樾老友彭玉麟慷慨资助。拆除了俞楼破旧建筑和庭中假山,又耗资上万银元,在楼址建筑起一座青砖实叠、本瓦坡顶、四面开窗的中西式三层楼房;同时重修了楼后曲廊、山上的小榭,四周围墙也重新砌造,内外布置一新。徜徉俞楼,但觉大师的精魂犹存。杭州市已将这座房龄达120年之久的名宅,按旧时风貌重新修建。新落成的俞楼采用歇山式重檐屋顶,两层三开间,灰墙黑瓦赭壁,面积约350平方米。屋后添建连廊并与重修的西爽亭、伴坡亭相接,青石牌坊上书“小曲院”,整个园林再现了昔日俞楼的清新雅致,实为孤山一景。
流连在游客稀少(和其他景点成很大的反差)的俞楼,仿佛感受到俞樾这位文化泰斗的精魂还在。一个多世纪来,俞楼像一片文化的祥云,漂浮于杭州西湖的上空,为世人所仰慕。
http://s6/middle/6304daf4ga8d2ad1465f5&690
俞樾先生像
http://s12/middle/6304daf4ga8d2adc08d0b&690
俞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