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04A版
南博书画精品展惊现板桥赝品
--专家确认后称,大展“掺假”情有可原
本报记者 吴聪灵
千里看画展见了仿作
在江苏省美术馆三楼展示厅举办的“传世经典—南京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已于3月上旬结束,刘先生不久前来南京时刚好赶上前往观展。
然而,兴致勃勃地带着放大镜前往观展的刘先生却发现,他在展厅里看到一幅题款癸酉年的板桥画作,极有可能是仿作。“起先看到还不大敢确定,可现场同时展出的有另一幅郑燮画作,都是同一年的作品。我把两张画对照看了老半天,越看越觉得可疑。”为进一步求鉴真伪,刘先生将两幅画作拍下送到了本报来。“你看,这两个“燮”字的写法,都不一样。一个下面是又,一个下面是火。一般来说郑板桥在同一年写到自己名字时都是一样的写法。而且这竹叶的感觉,我怎么看都不是那个味……”
凭着多年鉴赏书画形成的直觉,刘先生判定他所见的这幅板桥画作不是真迹。可如此大规模的精品展,怎么会有赝品?他有些不相信,求助本报,也是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切的回答。
业内也曾有人质疑
记者咨询江苏省书画鉴定小组组长李路平先生。曾因质疑苏富比拍卖行玉玺为假、质疑曹操墓为假而引来诸多关注的这位“打假专家”此番却三缄其口。多次询问后,李路平说,这幅画,也曾与外地专家与他表达过质疑之声。
李路平说“画中所署癸酉年,即1753年。这年春天正是板桥从山东潍县罢官回扬州,在扬州宴请文友时,八怪之一的李葂酒会赠诗‘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我也感觉那幅画有待商榷。首先竹干、枝笔法软弱,下笔不肯定,非中锋用笔,是偏锋拖出来的,毫无板桥的笔力表现出的劲秀之气。而竹叶、竹丛画法也不讲层次,落笔方式也有异板桥一贯画法。”
不过李路平还建议,为进一步鉴定画作,还是请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著名书画鉴赏家萧平为宜。
“萧平老师是国内研究扬州八怪第一人,郑板桥画作的真伪,有他来品鉴更具权威性。”
李路平表示,刘先生所去的这次展览,是江苏三十年来明清书画最大最成功的一次。他本人在美术馆就一连古代字画几泡了五天。几百张古书画展览,有几张争议实属正常,不足为奇。比如展览中有张八怪之一罗聘的兰石图,在清代就现了高仿双胞胎,而该仿品去年在北京还以50万元的价格拍卖了。买家自然不知道,真品这会还在南京博物院展览呢!”
李路平介绍:这次南京博物院展览中《郑燮花卉》四条屏,杨仁恺认定是旧临本。上世纪四十年代,京剧艺术家尚小云收藏的书画在北京中山公园展出,其中郑板桥的四条屏中有两幅很引人注意,一是“牡丹兰石”、一是“双松远岫”,松树和牡丹,确实不是郑燮的常画题材,但杨仁恺细看了以后,未见临仿的迹像。后来杨在琉璃厂李孟冬家中看到同样的四条屏,其中两幅有改动,一是将牡丹改为兰花,一是将墨竹改为柱石,其他都一样。40年后,国家书画鉴定组在南京看到李孟冬比较得出结论,其实南博四条屏我细审后,发现杨氏还是看走眼,他在北方并不真正摸透板桥特质,后来谢稚柳、徐邦达断定此四条屏当属真迹无疑。可见要做出对书画的准确鉴定是需要看大量实物为依据的。杨仁恺还是了造成误判。
专家确定:确属问题作品
记者又将两幅画作图片转呈至萧平老师处。经仔细研鉴,萧平称,虽未见原作,但从照片中传递出的信息已足可判定,刘先生质疑是正确的。“那一幅确实可以判定不是郑板桥本人的作品。不过年代看来也跟他差不多同时代。”
萧平从三方面对作品作出分析:
一是书法方面。画作上的题诗,确实是郑板桥曾收录在自己的诗集里的。但画面的字写的比较拘谨,不够洒脱。有些字也不符合郑一惯的签名习惯。如落款中的乾隆的“隆”字右侧中间的一横未曾写明。这种写错字的情况,在郑板桥其他作品中都没有出现过。此外签名中,板桥郑燮的“郑”字末笔一竖有一勾,而郑板桥在签名时一般都是拉直的。
其次从画面来看,也颇有多可疑处。 郑板桥画竹,一般选用毫来画竹叶,力度较大,观者似乎能听到他下笔
“沙沙”作响。而该图的竹子形态与叶子态势,显然无力,没有郑一贯的气度。
第三点更为明显的差异在于,此画中使用的图章,与郑板桥一贯使用的真图章文理相比较,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与郑的真图章有不同,显然就是可以仿制的图章了。
从以上三点来看,萧平认定这幅画是
“问题作品”。确认这一点的同时,萧平也被刘先生看画时的认真仔细所感动了:“一个观众在短时间内如此认真地进行甄别,这样的钻研精神非常可贵。”
南博回应:模糊作品从宽处理
那么这样一幅画,又是如何跻身书画精品行列?萧平指出,此次展出作品都经历多次鉴定,但存疑的作品一般也不轻易剔除在外。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文物鉴定征集部主任鲁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郑板桥签名中的“燮”字的下面写成“又”的,在他30岁至70岁期间都有过,而写成“火”的则集中在他63至69岁期间(记者查阅得知,此画创造于1753年即郑燮60岁时)。
鲁力个人比较推崇他的老师、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谢稚柳先生的意见:“放到博物馆的东西,不妨把门槛设低些,宽些。给历老史多留一些空间。”
事实上在文物鉴定上,大抵分三种类型。一是开门真,即一看便知为真迹。二是开门假,一看就是假的。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模糊作品。即画面传递信息让人既不能肯定其真实性,也不能完全否定。一般遇到争议作品时,就会放宽些,也历史留点空间。

图一郑板桥伪作
图二郑板桥真迹
图三罗聘兰石图左伪右真
图四、五郑板桥四条屏选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