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我村小戏班子:一段流淌在岁月里的文化记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故乡情怀 |
在我村的岁月长卷中,群众文化活动始终如生生不息的溪流,滋养着村民的精神家园,而小戏班子便是这溪流中最灵动的浪花。它承载着乡土的温情与记忆,见证着时代的更迭,更成为村里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纽带。
追溯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便时局动荡,我村的戏曲火种仍在悄然传递。村民朱明春怀揣着对戏曲的满腔热爱,悄悄追随外地戏班子学记戏词。据说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一个剧目只需看听一两遍,便能将戏词烂熟于心。他不仅在本村戏班子里倾囊相授,更常应邀到李家庄等外村讲解戏文,其传奇故事在乡邻间口口相传,为我村戏曲文化的萌芽播下了珍贵的种子。
建国后,我村戏班子迎来了两段熠熠生辉的活跃期,在乡村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一段活跃期: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周姑戏风华
这一时期,临朐地方剧种《周姑戏》成为戏班子的核心演出内容。刘兴汉、张京善、高朋云、高朋义、高朋祥、张洪发、刘玉升、牛光德、谭吉德等一批骨干演职员,用朴实真挚的表演将地方戏曲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乐队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铿锵有力,司鼓刘玉瑞沉稳把控节奏,高朋义、刘玉祥、公丕云等乐队成员默契配合,让每段旋律都充满乡土气息。《卖宝童》《乱石山》《杨家将》《张郎休妻》《八郎探母》《赵美容观灯》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或悲或喜的剧情、或唱或念的演绎,让戏台下的村民们看得如痴如醉,喝彩声与鼓点声交织成乡村夜晚最热闹的风景。刘兴汉唱观灯是一绝,共一万盏灯他能全部唱下来,为此参加过全县比赛,获得过二等奖。
第二段活跃期:改革开放初期的戏曲复兴潮
从1979年冬到1982年左右,小戏排演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老戏骨们继续坚守舞台,将传统周姑戏的精髓延续;同时,高义合、高义刚、高义幸、张乐月、刘世月、刘世云、刘顺利等新鲜血液的加入,让戏班子焕发新活力。演出剧目也更加丰富,除了周姑戏,京剧《陈州放粮》等剧目也登上乡村舞台,为村民带来别样的艺术体验。1980年,第三生产队排演的吕剧《王定保借当》广受欢迎;1981年冬,由刘顺圣牵头排演的吕剧《小姑贤》更是掀起热潮,刘世月、高义刚、刘世云、高义成、刘世荣、刘世香、高义姣等演员的精彩表演深受欢迎。乐队中,刘顺圣、刘世亮、高义生负责伴奏,刘世忠担任司鼓,丝竹锣鼓间,将戏曲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除了戏班子的专业演出,大集体时期的群众文化生活同样多姿多彩。在刘顺圣、公维良、路云章等组织者的带动下,各类文艺活动蓬勃开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更让乡村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文化气息。
几十年来,我村的小戏班子在时光流转中坚守与创新,用一场场演出串联起乡村的文化记忆,用一代代传承延续着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它早已不只是一个表演团体,更是村里人共同的精神符号,承载着乡愁与热爱,在岁月中沉淀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刘世忠
2025.7
前一篇:夕阳生活的秘诀
后一篇:外孙上幼儿园四十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