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游记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游记 |
我在青海服役时,曾经到过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脉的扎曲,知道黄河从青海发源,奔流万里,横跨九省区,经过了高山,漫过了高原,穿越了草地,流经了平川,历经艰难险阻,最后注入山东故乡浩瀚的的渤海。诗人李白气势磅礴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若领略上半句需在黄河上游体会,若领略下半句必须到入海口方能兑现 。我最近从 携程网预定了当地黄河入海口一日游,慕名前来游览黄河入海口。27日上午九点,在东营汽车总站坐上了旅游小巴车,沿着黄河大道东行60多公里,便来到了黄河入海口生态旅游风景区。导游刘女士一路不停的介绍,使我对风景区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和“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难得的世界级旅游资源。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入海处地势平坦,宽度在1500米至500米之间,水流缓缓,已无上游之悍。犹如黄色巨龙,悠哉悠哉游入大海,拖着修长的黄尾,与蓝蓝的海水形成强烈的对比,景色独特壮观。听说坐船可以欣赏这一惊奇的景观。由于疫情期间管控,不开船,留下了一丝的遗憾。
疫情期间,景区要求很严,入门必须戴口罩,查验身份证和绿码。由于景区非常大而且里面景点分布很散,刘导游带领我们乘坐景区观光车(25元/人)进入景区游览。景区分为南、北两个出入口,我们走的是南入口,经过鸟岛-天然柳林木栈道-鸟类放飞区-黄河浮桥-了望台。看完五大景点,再乘坐观光车原路返回。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鸟类众多,共有鸟类300多种,其中候鸟达200余种。单是白鹭就有6000多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等达到10种。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这里建有超过一公里长的观鸟走廊,还有高高的观鸟台,景区通常每天的10:30、15:00在鸟类放飞区举行鸟类放飞表演。我们由于时间节点不合适,没有赶上看放飞表演。
黄河口拥有广袤的湿地植物,我们近距离欣赏到了芦苇花海和火红的“红地毯”。“芦花飞雪”是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一大壮丽景观。内有40万亩天然芦苇,来到黄河口时,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荡,低着头,猫着腰,风一吹,芦苇就随风飘动,据说到了深秋,芦花籽淡紫色的外皮脱去,就能看到雪一样的芦花翩翩起舞,弥天盖地,蔚为壮观,犹如大雪纷飞因此得名“芦花飞雪”,成为黄河口独特的一道人间美景。“红地毯”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当地农民叫“黄须草”,学名又叫赤碱蓬,高20至80厘米,春夏呈绿色,晚秋呈紫红色,形成一片片红地毯的景色,非常独特。我们赶到时,由于海水涨潮,近处的赤碱蓬被水淹泡,红地毯连不成片。从风景区返回时,刘导游拉我们沿孤东海堤走,海堤高出海面八米,几十公里长。是胜利油田为了保护油区安全而建造的“海上长城”。果不然,走了五六公里,便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红地毯”。我们停车站在堤坝上举目望去,就像红地毯铺在在湿地里,红红火火。成群的白鹭等鸟类在飞舞,在觅食,与天边的彩云交相辉映,展示出浑然天成的巨幅水彩画卷。我忙着抓拍了这珍贵的精彩瞬间。
天然柳林也是黄河口的一大特色,专门设了观柳栈道。这里的柽柳树,当地人将这种从高原冲来的树种叫“蘑菇柳”,呈灌丛状,在沼滩上密密匝匝地平铺开去,行走在穿梭于柳林的木栈道上,深入湿地腹地近距离感受密林的环境,我们登上三层高的观河楼,将清清楚楚看到“两条”黄河(一条为1996年黄河河道,另一条为现行黄河流路,两者交汇于此)。
最后一站来到远望楼,坐电梯登上顶层,楼上四周是透亮的落地玻璃,视野开阔,十几个望远镜供游客瞭望。居高临下,黄河、湖泊、游船、植被、飞鸟、胜利油田的抽油机看的清清亮亮。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真切体会到这其中的意境。
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座落在东营,这里石油的蕴藏量仅次于大庆油田,湿地上的采油机如螳螂扑食,昼夜不停。 每天清晨和黄昏是黄河口景色最美的时候,这里的日出与日落美得难以形容。
导游讲,黄河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将陆地推进2公里至3公里,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人们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这是母亲河造福人类的巨大贡献。
根据导游讲解,我写下了黄河入海口游感:黄河天际流,奔流入海囗,黄蓝两颜色,海口相交融,滩涂望不尽,湿地铺锦绣,芦苇花飞雪,成堆蘑菇柳,成片翅碱蓬,“红地毯”锦秀,白鹭追彩云,天鹅戏水游,大雁飞人字,云霞映晚秋,登上远望楼,美景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