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
“至”和“致”
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这两句中的“至”和“致”都译成“达到”,且所支配对象相同,那为什么不只用其中的一个呢?二者有什么区别?
原来,“至”,《说文解字》作“ http://s16/small/001OoMaFzy7asl03XlB6f&690“至”和“致”" TITLE="《劝学》中的 “至”和“致”" /> ”,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是到达目的地的通用词,它表示主语指称的事物的到达或到达何处。如《劝学》中“风至苕折,卵破子死”,“风至”是风到达了;又“行衢道者不至”是说走在岔道上的人不会到达终点。再看课文节选部分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积小步,是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的。它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从而突出了课文第三段的中心。
“致”,《玉篇》曰:“至也。”《说文解字》作“
http://s16/mw690/001OoMaFzy7asl49PL98f&690“至”和“致”" TITLE="《劝学》中的 “至”和“致”" />”,解释更具体:“送诣也。”段注又进一步解释为:“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从
夊 从至,
夊 ,犹送也。”《新华词典》对“致”的解释有一条义项:“引起,使达到。(例)致病。”由此来看,“致”的本意是“送去,送到”(《汉语大字典》),而后引申为“达到,到达”等。从《说文解字》及段注的解释看,“致”表示的“
达到”的含义强调了外物在动作主体到达目的地方面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从“至”和“致”的字形、字意方面考虑,我们可以说,“致”是“至”的分化字,它分出了“至”的使动用法,含有“使什么达到”的意思(正如《新华词典》的解释)。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致功”是使功到来,可译为“取得功业”;《荀子·解薮》:“远方莫不
致其珍”,“致其珍”是使其珍到来,意为送来珍宝;《史记·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三致志”是再三使他的心意表达出来,“致”可译为流露、传达等。可见,“致”的翻译虽然可因文而异,但“使达到”的性质却是共同的。再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句话所处的文段谈论的是学习需要善于借助外物,因为外物的帮助可使人较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要表达这个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应理解成:借助车马的人,虽然脚并不比别人走得快,而车马可使他达到千里。在这种情况下,用“致”就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本段的语意,突出了“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只是在译时未突出使动用法的特征,只译成了“达到”)。
因此,我们说,课文中的“至”和“致”虽然都译成“达到”,但它们所包涵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用词的准确与巧妙。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