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对李清照词的认识(续)

(2011-01-09 02:3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拾穗

      三、词语寻常而意境空灵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与李清照同时代的文人王灼曾在《碧鸡漫志》中诋毁她的作品是“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故籍也”。但是,这正好从反面肯定了李清照爱情词的积极意义所在。宋代社会是一个重视封建礼教的社会,像李清照那样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有如凤毛麟角。然而,凭自己的学识,敢在词坛上占有一席之位的李清照,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热烈地表露和讴歌爱情。她在主观上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但在客观上却具有一定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

“宋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公立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中国文学史纲要》)。李清照的词,风格以婉约为主,艺术性极高,擅用白描手法,语言雅俗共赏。她的手法委婉细腻,常以女性特有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实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语言表出,使之成为非常具体,非常容易为人理解的东西。

在李清照的词中,看似平常的词,用的却是得心应手。在她常用的名词中,室外是风花雨雾,室内是帘、钩、瑞脑,还有她的“酒”。当然,她最爱用的词莫过于“花”了,几乎每首词都有“花”。她给“花”以灵气、以感情。在她的笔下,有梅花、菊花、海棠;有梨花、桃花、樱桃;有杏花、荷花、丁香,还有兰花和木樨(桂花)。然而,她最爱的是梅花和菊花。在她的词中,梅花喜喻青春美丽,代表春的消息,如《渔家傲》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此花不与群花比”。也比喻自己的爱情,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又《孤雁儿》:“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她也爱“长记海棠”;她将芍药写得像一个不加雕饰的美女:“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 东君”(《庆清朝》),长久地把春天留住。她通过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来喻昭自身的“内美”;她把菊花定格在“秋”的景色之中,与一个“愁”字联在一起,特别在婚后,在表达悲秋和离愁的主题时,菊花常常被派上用场,如“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又如“满地黄花堆积”(《声声慢》)。再如“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通过对花的描写,借花喻情,李清照把自己的喜乐与哀愁表现出来。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李清照不可能不受其时代的约束。作为女性,她不可以太多的抛头露面。因此,她的才华受到巨大的束缚和局限。她的词的内容和风格难以像苏辛派词人那样宽广和豪放。她的社会知识只能从有限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接触得来,更多时候只能从书籍中来。当然,“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觅诗”之事,也不是没有。据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城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 ”。从她的创作的词源,觉得她的活动范围不大,除了借鉴前人的经典之作外,多是园庭草木,垂帘帐钩,玉枕纱橱。但她是一个极为聪颖的人,受父母影响,自幼饱读诗书,“以自己的生活体现为基础,描写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真挚感情”(《中国文学史纲要》)。她擅用白描手法,从生活中直接提取所需要的题材进行描写,于委婉细腻中一洗过去词作中红绿绮艳的媚妩气氛,为词坛带来一种清高生活的意趣,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如“露浓花瘦”,“人比黄花瘦”,“红稀香少”,“绿肥红瘦”等等,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所用“溜”、“走”、“回首”、“嗅”等一连串动词,则体现了她的炼字功力。《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则属生活中口语化的词句。她的词中还常常体现宋人的口语,如“将息”、“怎敌他”、“守着窗儿”、“独自”、“次第”等。而“愁”、“慵整”、“憔悴”是常见的形象表情;“瑞脑”、“帘”、“酒”是常见的物品:“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大自然的景象,则成为笔下的“兵卒”。以寻常语写出不寻常的意境,是她的词艺术魅力所在。

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会联想到她或许是借用前人的名句,或者是对前人名句的答辩。如苏轼《虞美人》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在《武陵春》中有所借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如李煜《虞美人》词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似是答辩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里,苏东波只载“一船离恨”,李清照的“愁”太多了,“载不动”。李煜的“愁”恰是一江春水,李清照认为“愁”难以计算。从这些词中,我们应该相信李清照能不断学习和善于借鉴前人名句,结合自身经历,在词方面自我形成独特风格。虽然,作为女性的她,客观上受到许多局限。但是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使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苦难历程,这些正好成了她词中最宝贵的创作素材。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选》选注中作了这样的评述:“没有李清照所亲身遭受的党争株连,婕妤悲怨,兵燹(xiǎn)战乱,丧偶流寓。‘颁金’之诬,再嫁离异,诉讼系狱等等人生忧患,其愁思就没有这么重的分量;如果她不学习借鉴李煜、秦观、贺铸等喻愁之名家名句,如何能写出这般创意出新之句?愁苦好学玉其成。没有亲历李清照那么多苦难的人,即使像董解元,王实甫那样的名家,其同类语句,不仅未能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反倒有某种效颦之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