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诗经(133)无衣:同仇敌忾的战歌,袍泽情深的战友

(2011-04-30 13:34:20)
标签:

秦风无衣

与子同袍

与子同仇

修我戈矛

袍泽之谊

爱国诗篇

文化

分类: 我读诗经

我读诗经(133)风-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也。                     戈,长六尺六寸。       

矛,长二丈。                    王于兴,以天子之命而兴师也。

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

戟,车戟也,长丈六尺。         行,往也。

 

[试译]

我的兄弟难道你没有外套?

没关系咱俩同披一件战袍。

君王大兴义师要出兵远征,

抓紧时间修整咱的戈和矛,

咱俩同仇敌忾咱俩同怀抱。

 

我的战友难道你没有汗衣?

没关系咱俩同穿一件汗衣。

君王大举出兵要讨伐强敌,

抓紧时间修整咱的戈和戟,

咱俩互助合作咱俩同奋起。

 

我的兄弟难道你没有衣裳?

没关系咱俩同穿一件衣裳。

君王要远征忙着调兵遣将,

赶紧修整咱的战甲和刀枪,

咱俩并肩作战一同上战场。

 

[简析]

朱熹解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至于如此。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呜呼!后世欲为定都立国之计者,诚不可不鉴乎此!而凡为国者,其于导民之路,尤不可不审其所之也。”

第一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为义。后章放此。”

 

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情怀的爱国主义诗篇。同时彰显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袍泽之谊”大概就出于此诗吧。

此诗从准备迎战开始写起。可能有的战友没有军装,他慌乱之际流露出了抱怨的情绪。这时,诗中的主人公就走到他身边,当起了政委或教导员:难道说你真的没有军装吗?这好办,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谁让我们是同一战壕的生死弟兄呢!咱们的君王兴兵征伐,我们还是赶紧行动起来,修整兵器吧!我和你并肩战斗,共同对付敌人!有这一番鼓舞人心的话,哪个战士不精神振奋、勇往直前!

此诗从与子同袍,写到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从外披战袍,至同穿内衣,从上衣写到同穿下裳,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战友们一起修整兵器,一边说着鼓舞士气的话,从与子同仇,写到与子偕作,再到与子偕行,有了同仇敌忾的精神准备,有了周密紧张的整装备战,然后就并肩走上战场了。

且诗洋溢着强烈的同仇同忾、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读来非常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