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孟尝君养士对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启示
(2009-12-15 20:09:10)
标签:
焚券宾客高级人才《战国策》孟尝君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孟尝君,其父田婴,相齐任政,已历三王,权倾一时,有子四十余人。他乃田婴贱妾所生,要想在众兄弟中拔得头筹,何其难也?但后来偏偏是他继承了田婴的的爵位和封地。这里有一个重要铺垫,孟尝君早就对人才工作有独到见解,多次劝说父亲散财养士。田婴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负责接待宾客,众客争誉其美,很快他就名声大噪,由此奠定了他嗣为薛公的坚实基础。可见,平时多接触人才,了解人才,熟悉人才,同各方面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逐渐密切感情,是做好人才吸引工作的必要前提。此其一。其二,要提高人才工作的“含心量”。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用心工作,用全方位服务来吸引人才。孟尝君待客坐语,在屏风后专设秘书负责记录,留心客人亲戚住在哪里,然后就派人前去慰问,馈送财物。通过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人才解除其后顾之忧,达到“曲线留人”的效果。其三,吸引人才要有好的政策。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魄力确实很大。食客数千人,他不分贵贱,一律款待,以至“人人各自以为亲己”。孟尝君这种做法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种不计代价的工作方式导致他后来要靠放贷应付局面,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人才工作也有个成本问题。
孟尝君可以说是用人的高手,各种人才都量才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技术专长。《战国策》记载,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夏无分寸之功,享受着这样高规格的礼遇,还经常诽谤孟尝君。孟尝君却很高兴,岂非怪事?原来,他们二人私下有个协议,就是牺牲夏侯章的声誉来抬高孟尝君,成全他的德高望重。用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一种“联手炒作”策略。孟尝君利用夏的这场嘴,发挥其“小报记者”的舆论功能,通过恶炒以达到扬名的目的。对那些鸡鸣狗盗之辈,孟尝君也把他们列于宾客,不歧视。正是那两个人为他效力,发挥专长,才帮他脱于虎豹之秦。用人得当,关键时刻,凡夫俗子建立非凡之功。对这件事,北宋王安石颇有成见,读《孟尝君传》后写了一篇有名的短文,九十个字,说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头领而已,用语尖刻,文意递进,极尽偏激指责、严厉苛责之能事。文以人名,“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沦为贬义。所幸的是,清人蔡元放在点评《东周列国志》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识人用人角度。他说:“养客与择交不同,盖取其长可以为我用,则鸡鸣狗盗正自无妨。若高谈阔论,侈言道德文章,则无补于实用,固不如鸡鸣狗盗之有益耳。”正如“明珠弹雀,不如泥丸”,因此,“用人如器,勿陋孟尝”。笔者认为,这个“用人如器”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开创伟大的事业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各行各业中就蕴藏着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要树立大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多发现一些人才;要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各类人才资源,量才使用,合理配置,使人人可用,人尽其才。用人如器,贵在取长用能,不能苛求细枝末节。因此,要善于短中见长,抓住各类人才的闪光点用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要化“不稳定因素”为可用之才。
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提倡德才兼备的原则。有德无才,不可大用;有才无德,易坏大事。孟尝君在招致宾客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那些有罪的亡命之徒也都投奔了孟尝君。他在写书时到薛那个地方考察过,看到那里社会面上暴桀之子弟众多,民风强悍,问当地人什么原因。人家告诉他,“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孟尝君这种不分良莠、兼收并蓄的做法,一方面加大了养士成本,以至他封万户而“邑入不足以奉客”,不得已靠放贷收息支撑门面。另一方面,也养痈为患,贻害社会,危及政权。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道:“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招致人才,是要造福社会的呀。“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批评孟尝君拥士自重,结党营私,欺君害民,实为奸雄。这是编书人站在维护皇权的角度说的,虽有一棍子打死孟尝君之嫌,但也确实击中了他的要害。孟尝君招致人才的做法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他是从维护个人政治利益的需要出发的,他利用手下那些人才曾为秦相、齐相、魏相,权位曾失而复得,也曾仓皇他顾、谢老归薛,还曾持守中立、无所归属,待机而动。在这种摇摆不定的政治立场指导下,孟尝君选人用人存在偏差就不可避免了。他过分强调能力导向和实用标准,忽视了对人才“德”方面素质的考察。这个教训至为深刻。我们在人才工作中,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考察和培养,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强化忠诚企业、报效国家、造福社会的责任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聪明才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