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62fbe8d8nbaf36543aa1a&690
最近,闲来无事,正好瞧见同学桌上有本孟非四十岁的人生回顾---《随遇而安》,便借来一阅。关于孟非,在网络上有奋斗史、励志小说范本、人生励志剧,甚至还有“青蛙变王子”之说,而这本书孟非通过自己的亲身表述,展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史,感触颇深。
说实话,《非诚勿扰》仅是刚开始热播时,看过数次,由于不是我的料,也就没再看过。不过《非诚了得》几乎一期不落,对于孟非的印象,除了《南京零距离》那位睿智的主播,就是《非常了得》那位可爱的主持人,特别是开场时那句“xx黄豆酱,怎么吃,都好吃”,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一笑。
孟非的爷爷是扬州人,做学徒起家,后来开了钱庄,也算比较发达了,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就败落了。孟非父母都是北广(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其母亲当年还是北广的校花,最后却选择了和家庭出身条件不好但学习成绩不错的孟非的父亲走到了一起。毕业后,孟非父亲去了西安,参与了陕西电视台的创建;他母亲却被分去了重庆广播电台,所以孟非从小就跟外婆住在一块,生活在他外婆所在单位(重庆日报社)的大院内。后来他的父母都调去了南京,孟非十二岁的时候也就随父母去了南京。
在中学时代,孟非的理科成绩很差,但文科相当突出,据其所说六本历史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能背出,连插图位置、插图注解都全部记得。由于父母当时关系比较紧张,加上理科不好,自己也有些泄气了,高考结束,孟非上大学的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后来,去深圳逛了一圈回到南京,当时孟非的父亲已经是江苏电视台的中层干部了,可是孟非的父亲偏偏是个不愿意开口求人的人,而且孟非当时的情况开口求人是件没面子的事情。所以孟非从此意识到了:永远不要对别人的帮助有太高期许,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在印刷厂虽然辛苦,却有个小福利,每次印完报纸,厂里会给每个工人几沓报纸,而孟非每次都会用这些报纸去换其他报纸看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也为后来做新闻主播打下了一个基础。后来手受伤加上别的原因,孟非离开了印刷厂,在母亲的坚持下,孟非进入电视台打零工。
孟非是个有梦想的人,他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自己也随之慢慢成长着。在江苏广电他从零时工做起,却没有甘于现状,主动学艺于工作人员,终于从摄像、记者、编导慢慢做到了制片人,身份也就从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特别是书中所描述的孟非在新疆拍纪录片的经历,多次命悬一线,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南京零距离》开播前,孟非做一档体育节目的制片人,每次去开例会,都会把会议气氛搞得很浓烈,效率很低,最终景志刚撤了他的制片人。后来,开播《南京零距离》,由于在例会上看到孟非口才还不错,加上其他岗位已经有人了,孟非突然又多了一个身份---主持人,而这档节目是孟非人生的转折点。
《南京零距离》在电视新闻行业内的影响很大,虽然是省域民生节目一年的广告费也破亿了,而当时胡紫薇在北京电视台主持的民生节目,一年的广告费才四千万左右,这自然引起同行的关注,频道接待了达数百批同行前来参观。当然,由于只是地方频道播出,孟非并没有为广大观众所认识。
虽然后来孟非也上江苏卫视主持过《名师高徒》、《绝对唱响》、《证明》等节目,但是由于与他风格不是很搭,也没见多火。直到2010年《非诚勿扰》开播,一路收视飘高,打破国内综艺节目收视纪录,孟非彻底火了。当然,孟非的成长也离不开江苏广电的成长,在经历改制后,江苏卫视当年还是一直徘徊在二三线,虽然07年的《人间》,江苏卫视才稍有起色,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0年,江苏卫视投入10亿,确定“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频道口号,重金打造了《非诚勿扰》等节目,可以说江苏卫视、这个节目成全了孟非,孟非也成全了这个节目以及江苏卫视。
孟非的成功当然不能排除家庭因素,父母包括外婆都是媒体人,从小生活在重庆日报家属院,进入江苏广电当临时工。当然,更离不开的是他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在做临时工时,他抓住机会摄像,慢慢上手了,后来当老摄像们都嫌累的时候,孟非顶替去了《西域风情》摄像组,三个月的人生磨练,彻底洗礼了孟非。孟非回到南京,有了前面的经历,接着又有了机会拍摄另一部纪录片。拍完不久,就转正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他自己把握住了机会,有了前面的辛勤,才有了后面的辉煌。
孟非说:“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岔路口就决定了一生。”至今,孟非当年所在的印刷厂的厂长还对厂里的工人说:“好好干,什么地方都能出人才,孟非就是从我们厂出去的!”孟非的人生不可复制,也不需要复制。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与梦想,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的,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在诡谲多变的生活中,我们唯一可以与孟非相同的,就是努力使自己“随遇而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