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葭六琯动飞灰
(2016-10-31 12:06:42)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云:“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
杜甫在《小至》中云“吹葭六琯动飞灰”,
韩愈在《忆昨行》中云“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
以上所说的什么呢?文人总不肯直说,留个密码以达曲径通幽,于千万人之中求得会心一笑耳。此一笑者好比是千杯之水与一滴之油也。一盅酒者虽无关人之生计,但是离不了,破解不了,如同高墙隔音,一个人行走于世界各地,不涉尘缘,粉墙高筑,使自己之源景不轻易让人看透。
古人将音阶命名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西洋音乐的1、
这十二律的名字十分好听,大概与音色和乐器有关,因为年代久远,更显得有些奇异。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出来:
音乐之神,其妙则于与物华相感相生,十二之数字恰好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合。于是古人把乐律和历法相配合,每一个月对应一个乐律。
仲冬——黄钟;
季冬——大吕;
孟春——太簇;
仲春——夹吕;
季春——姑洗;
孟夏——中吕;
仲夏——蕤宾;
季夏——林钟;
孟秋——夷则;
仲秋——南吕;
季秋——无射;
孟冬——应钟。
黄钟,是乐律之始,仲冬季节,万物初始未始。所以曹丕的“蕤宾纪时”
说的是“现在正当仲夏五月……”。韩愈“夹钟之吕”就是“仲春二月”。
“吹灰”,据说是古人用不同数量粟米的重量的金属铜制作成不同的十二根律管来定调,把葭莩的灰塞在里面,哪个月份到了,与它相配的那支律管里的葭灰就会飞动起来。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所以中国十二律是来源于自然界内在的奥秘,然而今天西方音乐根本与自然界关联不起来。完全失去了音乐那种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的意味的
“吹葭六琯动飞灰”曲折幽丽,
殊不知过去、现在、未来天赖之音蕴藏于葭灰之奥妙,藏在律管,藏在季候里,嗟乎,当今世间离天地如此之别,惜之,无奈自勉自乐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