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藏
罗山 (上)
罗山即藏身在法海路上的法海寺中,脉属于山,位西北麓。原在五代罗城的通津门(俗呼“津门楼”)外,今法海寺后的岩壁上还镌有“罗山”两大字。其命名可能和“罗城”的“罗”有关。
竹木掩映,韵味盎然。相信这是很多到过法海寺的人的感触。

在福州协和医院附近有一条小路,起名“法海路”因法海寺而名,原先是条小路,路虽小,却四通八达,短短的一条不足一公园的路却有着三条街名“新权路”“法海路”“津门路”并且与津泰路、仙塔街、花园弄、朱紫坊、鳌峰坊、等相通,因与协和医院接壤,所以每日车水马龙,拥挤不堪,2005年8月拓宽成现在的四车道。如今走在路上,林荫蔽日,暖阳初照,较之以前惬意了许多。
法海寺,最早在福州城南,五代闽王时迁到城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迁到现址,开山祖师道闲禅师(霞浦人)在孟司空第遗址上建寺,初名“兴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更为今名,宋政和七年(1117年)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宣和元年改作女真观,南宋建炎元年,恢复为佛寺。明嘉靖初为豪强霸占,废寺为宅,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再复为寺,不久后又被侵占,晚明诗人曹学栓、徐火勃
等常在此处聚会吟诗。光绪四年重建大雄宝殿,五年重建天王殿、法堂,十年重建大悲阁,同治年间,寺又重修。现存建筑物多是当时遗存。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将法海寺收回重修,成为雪峰的下院。1948年,寺内附设“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年,后并入格致中学(现五中)。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陈列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重加整修。
法海寺旧有罗山堂、金积园、万绿堂、拾香亭等胜迹,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法楼、客房等。
但是可惜,2月7日凌晨3时,福州的千年古寺法海寺发生火灾了,千年文明几乎消失!(这些照片是未火灾前拍摄的,现在却成为了一个记忆)

弥勒殿(寺内僧人不让拍摄佛像)

大雄宝殿(里面香客不多,但是院内干净整洁)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的大香炉,上面写有罗山法海寺,可见罗山就隐藏在寺中

在大雄宝殿后面的是“法堂”

“法堂”

法堂后面是“大悲楼”

通往大悲楼要上石阶,可见这里地势较高

大悲楼两侧有“钟”“鼓”

大悲楼两侧有“钟”“鼓”
三山藏 之 罗山(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