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鲁迅

标签:
杂谈 |
http://s15/middle/62fb1659hbdddeba384ee&690
鲁迅被中国近几年来一直认为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我还是有些疑惑,不错,鲁迅先生的确在近代历中难得的文人,写过不少好的著作。但若说最有骨气的中国人应该还算不上。
鲁迅先生的确骂过,讽刺过很多人,对当时的政府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满。但当时也有很多人对当时的政府等不满啊,现在的愤青也有啊。不同的也许文笔没有鲁迅先生辛辣。
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政府对文人还是比较容忍,言论还是比较开放民主的。
我来举几个例子。就说章太炎先生吧,当时袁世凯想做皇帝,深怕章太炎先生反对,先期诱至北京,幽于龙泉寺。袁世凯还每月提供给他生活费500元,雇厨子一人、听差两人以供侍奉。在被迫写的“劝进书”,书云:“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据说,老袁气得冒烟,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连当时最高权力的人都敢骂。
还有熊十力先生,当时蒋介石非常赏识熊十力的学识。蒋介石叫侍从室任职的徐复观,去看望熊十力,并给他带去了一张100万元的支票
。没想到熊十力大声吼着对徐复观说:“你给我快走!蒋介石是狗子,是王八蛋!我怎么能用他的钱!你快拿着走!”蒋介石不死心,后来又两次赠巨款,资助他筹办研究所,熊十力都辞而不受。他说:“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
另外蒋介石过50岁生日时,由邵力子出面请熊十力到蒋介石府邸参加祝寿。到了宴会开始时,熊十力旁若无人,毫不谦让地坐了正席。他狂饮饱食一阵后,故作疯言疯语。酒酣之际,众高官显贵轮流书词吟诗,为蒋介石唱赞歌。轮到熊十力时,他哈哈大笑了一阵,挥起笔来边写边吟:“脖上长着瘪葫芦,不花钱买篾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秃秃秃,净肉,头。”熊十力写完这首倒《宝塔诗》后,哈哈大笑,接着提起裤带连走带跑,装着急待解手的样子走了。
其实这样的事很多,当时不畏权贵的人很多,也许就是所谓的文人气。对当时政府不满,对社会的专制不满也比比皆是,但为什么独鲁迅先生会如此厚遇。
其实这跟毛泽东不无关系。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有最高权力的人评价,宣传,当然影响力就更大。就如同魏晋时时的书法家“二王”。看似王羲之被评为书圣,但这也是后来之事。
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可见当时王献之的书名不在他父亲王羲之之下,有时甚至超过他的父亲。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最后确立了王羲之为书圣。
所以一代最高权力者往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http://s16/middle/62fb1659hbddde8b5376f&690
http://s16/middle/62fb1659hbddde8b5376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