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03月01日

(2023-03-01 12:23:59)

沧山细语(序)

 

梁小琳

 

十几年前,退休后的李华老师被留任《家》杂志社担任执行主编。分属两座城市的我,已不记得是怎样注意到这本杂志的,抑或是一种缘分,拿到手便喜欢,逐向这本杂志投稿。

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有多高的文学才情,但我向《家》杂志陆陆续续投的近30篇稿件均被李老师采用,亦如同我与这份杂志的缘分一样,文学路上,我与李华老师便有了更多的交流。

李华老师很有才华,在美术、版画、漫画、水粉、水彩、连环画、国画、书法、篆刻、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多部作品入选国家级、省市级画展,荣获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小奖项,是文革后恢复艺术团组织第一批加入省美术协会的会员,包括书法家协会等,他都领跑在时代的前列。多年前,他为我题写的书法,装裱后,我一直挂在我的书房里,既是欣赏,也是一种鞭策:

长松精神,寒梅品格,青竹秉性,霜菊胸怀。

李华老师的书法笔力遒劲很有韵致,字如其人,看他的作品能看到他内在的情智。我自知这是李老师对我的谬赞,但却是对我的期望与激励,令我满心欢喜。

1967年,李华老师从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本科毕业,被分配到贵州地质局,曾在106地质队,到梵净山区工作,这是一份十分艰苦的工作。我想,既然李老师报考了这个专业,就一定作好了吃苦的准备,这也正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使命和追求: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这块“砖”就这样被搬进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搬进了最“接地气”的大山里。也就是靠着这份纯朴的爱,他在贵州野外地质队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他把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地质事业。

时光渐远,物是人非,回到重庆故乡二三十年后,他无时无刻情系那段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于是,他把他对地质队的情感、用文、用画,用他所能表达的方式都倾注在他的作品中。其后作为文学编辑,在伯乐相马的间隙,他更多地看书、写作,他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小品,写评论,在文学创作上,几乎无所不涉。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散文《乌江情依依》,就是对这一历史片断的真情写照:

在贵州高原千崖万壑茫茫群山之中,环绕着一条蜿蜒奔流的长河,她就是有名的乌江。

唯美、物象,笔墨渗着情感迤逦而来,开篇即亮。接下来:

乌江两岸水肥土美钟灵毓秀。乌江以她博大的胸怀孕育了贵州山川,在乌江流经的土地上蕴藏着数不尽的地下宝藏。乌江召唤着为祖国探寻宝藏的地质工作者。

一句“召唤”,感动了多少有志的青年。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山区人的情怀,尤其是深藏在地下的数不尽的宝藏,寻着这数不尽的宝藏,他们来了——文章的基调,就在这神而不秘的叙述中徐徐展开,然后落入实处:

那是一件往事,相隔已经三十五、六年了。那年冬天,……我们接受了一项地方五小普查任务,为沿河县寻找磷矿,矿点就在乌江边上一个叫侯家沱的地方。怀着兴奋的心情,我第一次踏上了乌江的土地。在飞扬着片片雪花的山野,我们手提地质锤,捧着地质图度过了一九七二年的元旦。深冬时节,苍茫群山中的乌江绿得透亮,碧水长天一色,伫立其间,一种对人生的领略顿时从心中荡起。

……

地质工作的画卷,在这里,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单调,而是盛满着诗意,从飞扬雪花的天心,到凛冽的地轴,再到水晶般剔透的江水,层层递进,又融为一体,劳动的快乐在李老师的笔下纤毫皆见,与虚实中,涌动着人生的哲理: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故事进一步递进:

我们必须在冰雪凌冻之前结束这项野外工作,任务的紧迫不允许拖延到第二年的春天再来,尽管我们争分夺秒地抢时间,雪凌还是先于我们盖满了乌江两岸,又在风浪的扑打中倾进江里,溶进了那一条翠带之中。

这一铺垫过后,李华老师并没有去挖掘劳动的过程,他笔峰一转,故事放在了勘探队员踏上返城的归程中,侯家沱的乡亲们在清晨的寒风中赶到江边,给他们送行的场景,写得亲切、自然,三个月来,地质队员们所有的付出,便尽在不言中了。

然而,回程的路途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艰辛,几天的奔波,数次转乘的劳累,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他是如何一个人将300多斤的矿石,探槽样品,野外作业的工具,还有瓢盆碗盏等完好地带回,是县政府的嘱托,是乡亲们那寄予希望的眼神,还是在这遥远的路途中他看到了什么,又遇到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在困境中如此坚定和坚强。这许多的疑问在这仅有数千字的散文中,承载了很多,这或许才是这篇散文最精彩之笔。

人生的大片,就是由一小片一小片感人的瞬间组成,李老师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许多年过去了,期间经历了若干风雨,岁月赠给了我满头华发,我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涉乌江。然而,候家沱乡亲们送别的笑颜和殷切的希望、老同志的古道热肠、大胡子同伴的友善、车站长的宽容、潮砥旅店的寒夜以及乌江绝壁上的纤道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心底,时刻荡起感情的涟漪……

拂过岁月的风沙,李华老师年轻、英俊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不是幻影,是他版画册上的几幅照片告诉我的,那略显忧郁的眼神与他勃发的青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如果你读懂了这眼神,也许就读懂了他,也就读懂了他涉笔成文,也涉笔成趣的原因。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但真正能影响自己人生观的人不多。

《闪烁光彩的华诞》一文中,李华老师回忆了曾经的县委书记,贵州106地质大队的老书记,一位解放大西南的老战士,与日本鬼子真枪真弹干过的李玉堂先生,但他却很少提及自己辉煌的历史,那时的他已经50岁了,他和地质工作人员一起在梵净山找矿,他吃苦耐劳,乐观豁达,在李华老师的笔下,没有对他进行惊天动地描绘,仅从几个小的细节,便把他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表现了出来。

编入此集的几十篇散文随笔,多是李华老师生活的足迹,他写童年,写青春,写工作,写父母,写家庭,写他生活所流淌的印记,写他的感激、幸福、悲伤,写得都是那样行云流水,信手拈出皆成章。

而我们阅读,就是阅读人生,它在每一个人的乡愁里,记忆里,想象里,它是安放我们灵魂的处所,亦如时光的轮回,它就在那里,从没远去。

李华老师不光书写人生,还雕刻人生,也在惠赐人生,惠赐自己,也惠赐他人。多年前,他给我寄来为我篆刻的印章作纪念,用三个黄绫印盒装着,还附上一盒印泥。我不懂篆刻,四方印章中,有一方较大,色泽斑斓,纹理如瀑布,顺山而下,气势雄伟,印章顶端镌刻有印钮,显得豪华、厚重,握在手厚实、稳健,印章雕刻得圆润,干净;在这方藏书印的侧面,用繁体字刻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两方装在一个印盒里,其中一方刻“知命有为”;另一方是圆印,边款均刻有“犁铧篆己丑仲春”。己丑年,算来,应该是2009年,至今已过去了13年。想到这里,顿感时间如梭,但世态并不炎凉,有金石为证。

人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以厚德为基,方能载物。

我与李华老师有近二十年的交往,还从未谋面,但这并不影响我与李华老师的友谊。李华老师谦和、善良、有文、有品,他同事撰文说,他内敛、平和,不构恶,立善德。而李老师却说:自己不过是布衣草民、一介书生,也无先天的智慧,一生愚钝,唯好学、好读,想以学治愚。他自撰联语写道:惯会提壶打酱油;欲攀艺道擦边球。幽默中饱含着低调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哪有不成器的道理。而我最为佩服李华老师的是,一个工科生,既能完成好自己的那份本质工作,又能将艺术演绎得多姿多彩,非常属不易。

2016年,李华老师来信,他年底就要第二次退休了。他说,他一生为社会、国家工作了整整48年,岁月没有虚度,值得了。

信中还说,因为价值观、生活观的取向不同,结识一个人,结交一个人并非易事,什么时候能见个面就好了,并说,大哥请我喝浊酒、浓茶——江湖之饮。然后打了一个括号(呵呵,一笑耳。)而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豁达与乐观。

——谢谢大哥了!

转眼6年又过去了,这使我想起李华老师在《乌江情依依》中的一句话:“岁月赠给了我满头华发,我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涉乌江。”……

乌江的波涛激流越过重山峻岭,奔向广阔的大海,千古不息。在李华老师的文学作品集《苍山细语》出刊时,我为他写下这篇序文,从而铭记下他波澜不惊的人生岁月,记下一个当代学人平凡而又不平淡的文翰履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