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哈尼梯田开发与规划
(2010-04-24 12:20:57)
标签:
杂谈 |
目录
一 元阳哈尼地区概况陈述
1 自然地理情况
元阳县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元阳最著名的景观是梯田。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2 人文历史情况
3 社会经济情况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开拓祖国边疆山区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红河西岸哀牢山麓遍布梯田,高达数百级,从河谷到山巅,宛如天梯,宏伟壮观;并在梯田养鱼,使当地成为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绿春县茶厂所制滇绿,畅销内地。哈尼族所居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哈尼族种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
经过建国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由昆明到边远各县之间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区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水泥、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农、林、牧、副、渔、矿各项生产大有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哈尼族聚居的绿春县为例,现在80%的哈尼山寨有了学校,80 9/6以上的学龄儿童入了学。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县有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乡有卫生所,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在各条战线上,本民族干部逐步成长,在州、县、乡各级党政机关中,都有哈尼族干部担任领导工作,实现了本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元阳是经济社会较落后的边疆山区贫困县,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2003年后,该县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力破除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国企改革,引入有实力的老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政府招待所、元阳大酒店等服务行业进行改制,结束了全县无星级酒店的历史,实施医疗体制改革,实行文化体制采购制度、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制度和“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校分配”制的教育体制改革,激活了体制,还利于民。
4 旅游业发展现状
元阳哈尼梯田已经成为元阳对外开放,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品牌,随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加快,州县加大了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箐口村修建了文化陈列室、休闲亭和文化广场,修复了水碾、水雄、水磨、祭祀房,在大鱼塘村修建文化广场和休闲亭等。为打造哈尼土司文化亮点,修复了攀枝花乡皇封世袭猛弄司署。在老县城新街镇建成梯田文化广场,对老城区房屋进行大规模立面改造,将老城区街道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民族服饰展销为一体的步行街,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山城。县城南沙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城已建设成为红河州江外的热带旅游风光城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县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动民间资金,相继建成了云梯大酒店、东海大酒店、经贸大酒店、顺捷大酒店等一大批星级酒店,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有了较大改观。
总的来说,元阳文化事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保护和开发哈尼梯田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元阳的文化事业仍然处在打基础、产业培植的阶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二 元阳哈尼地区区位分析
1乡村旅游地所在区域的宏观环境
哈尼梯田在世界农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是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的以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的农耕文化奇迹,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1)哈尼梯田具有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和谐
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景观遗产。它体现着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特征。
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其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在云南境内包括哈尼族在内云南各少数民族,耕作梯田的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将哈尼族梯田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中的其中一大田制,这是哈尼梯田在官方撰写的汉文典籍的完整记述。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在中国梯田耕作历史中的地位和深远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梯田在哈尼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梯田耕作作为哈尼族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始终伴随着其迁徙发扬光大。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其经济价值在梯田多元性价值中居首位。
哈尼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梯田耕作技术最为精湛的民族之一,哈尼族文化因梯田产生并发展,因梯田发展壮大而昌荣。从语言、服饰、居住到饮食、歌舞、文学等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无不来源于梯田,并融入到梯田的整个活动之中,同时也全方位地通过梯田的运行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独特的展示与传承价值。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世世代代用血汗和生命在大山上垒筑的奇迹,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一历史事实在整个哈尼族群体中已形成共识。哈尼梯田经过多年的研究、宣传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目前已使哈尼梯田的影响力、知名度、公众认可度等大大提高,使哈尼族文化的经典杰作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其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哈尼梯田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具有典范意义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文化品牌,围绕着哈尼梯田的整个农耕活动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内涵。其开垦、耕作程序、礼仪习俗都是在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梯田的水系维持与发展,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梯田也会失去其维持的基础,所以在整个哈尼族中形成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观念。反映了极高的生态价值观,也具有生态保护和研究的典型价值。
哈尼梯田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近几年来,红河州非常重视哈尼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并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使红河州以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抢救工作稳步发展,并通过全力打造“红河哈尼梯田”这一关乎红河州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品牌,使哈尼梯田成为了红河州知名的文化品牌。
哈尼族先民们开垦梯田是以民族繁衍、生存为目的,从最早开垦的星罗棋布分布的梯田,发展到迄今让世人注目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撼人心扉的规模化梯田,给予了人们视觉上、心灵深处极大的冲击力,充分反映出了哈尼族先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滇南哀牢山独具特色的巨大的梯田景观。梯田与地势地貌、生态环境、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又创造了独特的融梯田景观、气象景观、民族民居建筑、森林生态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景观,全面展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梯田景观艺术的巧夺天工,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创造力的完美结合,具有无与伦比的景观艺术价值。
哈尼族根据地势地貌、自然环境和农耕生产条件,创造并延续使用了一整套科学的梯田耕作生产流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规范、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法则、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等科学生产和管理手段。特别是严格的水源保护林乡规定约、独特的“木刻分水”制灌溉用水管理手段,根据梯田分布的海拔高低、气候炎热或寒凉,适时选择适宜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数十余种稻种,并且保障其品种长久而重复播种不产生变异等,都具有独特而现实的科学价值。
哈尼族因梯田而誉满海内外,哈尼梯田又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逐渐步入世界文化的最高殿堂。哈尼梯田产生的多元化效应,体现了综合性的价值,并正在给红河州带来了如旅游业、多种经济的发展模式等无限商机和发展机遇。所以它的衍生价值不可忽视。
(2)农耕运程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梯田的四季生产与生态优先律
哈尼族是一个非常遵从自然、遵守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的民族,梯田农耕活动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典型产物。哈尼族对一年中的每季、每月都有相应的称呼,反映了他们的梯田农耕活动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同时,哈尼族还十分善待自然环境、遵循生态规律。禁忌在村寨周围、水源林地砍伐耕作,以维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适应生态循环的轮息制耕作模式
梯田农耕活动是哈尼族农耕活动的主要方式,旱地耕作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伴随着梯田耕作这个主业世代延续。哈尼族的旱地耕作模式也十分遵循生态规律,一般选择在离村寨较远的平缓之地,以生长灌木林为主的地方开垦,三五年作为一个轮息周期,之后让其自然恢复生态,保持水土,自然复原土地肥力,如此反复循环。
严格管理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生态水观
哈尼族人畜饮水和梯田用水都来自高山森林,对于森林的保护是以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千年不变的俗规来实现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森林资源,就能保证水源源源不断地供给人畜饮用和梯田灌溉,这种护林管水的有效机制保证了良好的自然——森林资源——水——人畜饮用和梯田用水的循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互为依靠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水、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天然的互为依存的关系。
(3)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的高度和谐
哈尼族遵循自然法则、保护与重视生态环境所建构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的良性循环系统,形成了哈尼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完整的科学系统;以村寨为舞台,又形成文化演绎延续的人文系统,这些系统又围绕梯田的各种节庆典礼——村寨性的节日、祭祀活动,家庭或个人的礼仪、婚丧嫁娶、歌舞艺术等,在村寨内依日月更替、梯田耕作进程周而复始地演绎,从而达到了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完美而高度的和谐,体现了哈尼族高度重视两重系统的价值。
2 旅游地在区域环境中的地位
元阳县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元阳最著名的景观是梯田。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哈尼梯田是中国梯田的杰出代表 ,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呈现出的森林、 村寨、 梯田、 江河 “四度同构” 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 ,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 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 ,正是21 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但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具有森林、 村庄、 梯田和江河“四度同构” 的特征。天人合一良性水系系统、能量循环系统和独特的物质流动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的协调性。它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旅游地和中心城市、依托城市和乡镇的关系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梯田的占地面积比例很大,分布较广三大景区中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这些旅游景区的发展以元阳南沙镇为依托,哈尼元阳梯田旅游的旅行社和酒店都分布在这些乡镇上,对乡镇的依赖性强,旅游的发展必须与乡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的不断发展。
4 旅游地和交通干线的关系
哈尼梯田主要有三大景区坝达景区,老虎嘴景区和多依树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梯田。这些景区都分布在元阳县的沿线公路上,但有的景区交通比较闭塞,只能步行到达。所以交通也成为制约哈尼梯田旅游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交通设施有所改观,个旧到元阳南沙的二级公路已投入使用,很大程度地拉近了元阳与内地市县的距离。但元阳境内山高坡陡,无一条二级公路,境内唯一一条柏油路面已经老化。从县城到各景点景区的公路路况较差,且路窄弯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元阳的对外形象,严重制约元阳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5 旅游地和相邻旅游区的资源比较
元阳哈尼梯田独有的梯田文化和民俗文化使其在相邻旅游区资源中脱颖而出,其独特性是其他地方没办法复制的。资源优势得到了凸显,而且元阳哈尼梯田资源组合良好。
三 元阳哈尼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分析
(一)哈尼梯田资源优势
元阳作为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境内梯田十分壮观,从山脚到山头最多处达3600多级,有人测算过仅元阳核心区梯田田埂累计达6万多公里,可以来回北京十多次。全县上万亩梯田景区景点多,各景区梯田都独具特色,加之有变化多端、神奇浩瀚的云海相伴,构成了“森林—村庄—梯田—水系—人文”五素同构的美丽奇观。元阳哈尼梯田被中外专家学者们誉为世界级品牌。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二)民族文化传统节庆多姿多彩优势
(三)民族文化产品独特优势
(四)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优势
(五)对外宣传哈尼文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势。
2外部机遇和风险分析
四 元阳哈尼地区资源调查分析
1 旅游资源的调查
主类 |
亚类 |
基本类型 |
地文景观 |
综合自然旅游地 |
山丘旅游地(哈尼梯田) |
自然标志地(哈尼梯田) |
||
水域景观 |
无 |
无 |
生物景观 |
无 |
无 |
天象与气候景观 |
天气与气候现象 |
云雾多发区(哈尼梯田) |
避暑气候地(哈尼梯田) |
||
遗址遗迹 |
无 |
无 |
建筑与设施 |
综合人文旅游地 |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哈尼梯田) |
景物观赏点(哈尼梯田) |
||
居住地与社区 |
传统与乡土建筑(“拥熬”、“拥戈、僾伲住室) |
|
特色店铺(长街宴梯田红米 元阳云雾茶、 哈尼豆鼓、梯田秀峰茶、南沙牛干巴) |
||
特色社区(元阳县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 |
||
水工建筑 |
灌区(哈尼梯田) |
|
旅游商品 |
地方旅游商品 |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红米) |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哈尼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乐器) |
||
其它产品(元阳云雾茶、 哈尼豆鼓、梯田秀峰茶、南沙牛干巴) |
||
人文活动 |
民间习俗 |
民间节庆(哈尼族“苦扎节”、哈尼族、彝族“新米节”、哈尼族十月年) |
民间演艺(箐口民俗村民间歌舞表演) |
||
特色服饰(哈尼族特色服饰) |
||
饮食习俗(主食米饭和玉米,吃谷花鱼) |
||
宗教活动(祭天、祭山、祭龙) |
||
现代节日 |
旅游节(哈尼文化旅游节) |
2 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分析
在云南元江流域哈尼族聚居区,有连绵成片几十万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梯田,同时是生态旅游的绝佳旅游地。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民族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缔造了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杰作。哈尼梯田具有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和谐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景观遗产。独立性旅游资源体量的、规模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位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再全国范围内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游憩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体现着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特征。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品牌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衍生价值。
五 元阳哈尼地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1 元阳哈尼的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哈尼民族生态系统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顺应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而形成个有一定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 ,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 风俗习惯和生产模式。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 ,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和不协调 ,哈尼民族生态系统也正面临着厄运 。因此,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谋求哈尼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哈尼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赖于适度的人口规模 ,应把该系统的环境容量作为人口增长的控制指标。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统计表中数据的变更 ,也不仅仅是从贫穷到富裕 ,由传统的、 单纯的农村经济向复杂的、 集约的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 ,它还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优化 ,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生态科学化 ,生态系统耗散功能的不断提高 ,能量流动和循环的过程更加流畅 ,以及人们对文化生态价值的科学精神、道德伦理、个人权利的尊重等。因此,从认识论层面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哈尼梯田民族生态系统的结构协调性哈尼民族生态系统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顺应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 ,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 社会组织、 风俗习惯和生产模式。
2 元阳哈尼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 ,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和不协调 ,哈尼民族生态系统也正面临着厄运 ,因此 ,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谋求哈尼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哈尼梯田民族生态系统有 4 个子系统 森林生态子系统、村寨文化子系统、 梯田生态子系统和河谷子系统 ,它在空间上形成森林 - 村寨 - 梯田、河谷沿等高线分布的空间结构。这种结构符合自然规律 ,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功能 ,它顺应了自然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 ,是形成哈尼梯田民族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纽带哈尼族具有优良的民族生态文化 ,他们的风俗习惯、 生产方式、梯田及村寨的空间结构和布局方式无不显示出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同时 ,这里千峰叠翠 ,山美水秀 ,有 1300 多年历史的红河哈尼梯田具有令人震撼的历史、 科学、 美学和使用价值。哈尼族人民应利用资源开展生态文化游 ,形成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
应该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哈尼梯田旅游的市场开拓工作,促进各方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2) 哈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六 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
1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
和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保护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生态景观。因而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思路,就是让农民在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能够从中收益,可以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前提下有所发展。没有生产劳作是不可能保护这些传统农业系统的。哈尼梯田的保护也是一样,梯田作为当地居民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生态价值,形成的景观具有审美价值,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农民的耕作。因此要保护梯田就需要将农民留住,并且愿意继续维持梯田这种耕作方式,动态保护恰恰也符合了这个要求。
第二 多方参与原则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需要广泛的积极参与,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即不同利益相关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的相同目的的一种机制。哈尼梯田的遗产申报、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协作完成。这种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五位一体”:第一是国际组织,因为哈尼梯田是具有全球意义的人类共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需要来自联合国组织、政府间组织等的技术与经济上的支持;第二是政府机构,包括省、州、县、乡政府,他们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遗产保护工作的服务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第三是企业,对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企业的参与非常重要,可能会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但是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其责任和义务,这方面国内外的教训很多;第四是科技,因为哈尼梯田不是单一的自然或文化遗产,而是融自然、文化、非物质等特性在内的综合性遗产,其价值挖掘、动态保护、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生态、农业、林业、水利、民族、民俗、经济、管理、旅游等众多学科和部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第五是社区,社区或以社区为基础的机构更能适应当地特定的社会和生态条件,更能代表当地的利益和喜好,更了解当地生态变化过程和传统的资源管理实践,能更容易通过当地适应的传统途径和管理实践调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对他们所代表的当地人生计有关的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行动更有责任感。具体到哈尼梯田,目前应当采取的是国际组织指导、政府主导、企业协助、科技支撑、社区参与的机制。
2
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有效途径
目前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这对于哈尼梯田的保护也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产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的保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哈尼梯田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很少施用化肥农药,也为未来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代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在遗产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遗产,而且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保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哈尼梯田的景观及其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现在哈尼梯田也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发展。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在遗产地开发旅游所最担心的。包括观光农业等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积极而有序的开发则对遗产保护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生态旅游的旅游收益可以用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旅游能带动建筑、交通、餐饮、娱乐、通讯、商业的同步发展,农民可以从中获益,从而愿意参与农业遗产的保护。
第三,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争取获得国家在文化保护、生态保护方面更多的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明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东方出版社,2007·
[3] 尹泽生·旅游资源详细调查实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4] 牟红·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 黄绍文·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J ] ·生态经济,2001 , (10)∶ 85~86.
· 9 0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