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案例】《十八岁出门远行》

(2009-12-22 16:44:12)
标签: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冬天

小说

课改

案例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

http://www.cocobook.net/pic/writer/2006919558148.jpg

(这一课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讲,但是我依然很喜欢这篇小说,出自余华的手笔,和我的小说《冬天》
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三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

 

杨村第四中学 王彦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3、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先锋派小说,认识荒诞描写的表达效果,是高中生必备的阅读素质之一。在高中必修的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篇,值得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

(二)、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领会这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写,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事先布置阅读全文,课件为PowerPoint幻灯,总共两张:①小说标题和作者姓名;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一、导入: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同学还不到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机会也并不多吧?不过大家连在自己的头脑里勾画出一次幻想的旅程的想法都没有吗?这我不太像相信,每个少年都有对远方的期待,但不是谁都能真的去践行。不过这不要紧,至少我们已经有十几年的人生阅历,这会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家余华在他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便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旅行的机会。

二、认识余华:

    [幻灯片]余华: 1960年4月3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2006年出版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兄弟(上、下)》他的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程的语言秩序,组织了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十八岁出门远行》原载《北京文学》1987年第1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阅读要求: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梗概;

梗概: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小说主要写“我”“司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交流讨论:本文在理解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预测:围绕着文章的荒诞性展开。

4、小组交流阅读本文疑难语句,请同学互相答疑。

四、研读新课,讨论探究

1、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从关键词“旅店”切入,涉及全篇。)

明确:“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2、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阅读文本,了解、体味情节。)

明确: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3.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味句外之意。)

讨论归纳: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4.“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独特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

讨论归纳:“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伤感中显示了一点亮色。

5.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五、品位语言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结合学生划出的疑难句子进行讲解)

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其余的例子按照具体的语境讲解)

六、总结提升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讲述个人初次远行的经历或成长中的烦恼,探讨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困惑,该怎样调控好自己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课外作业

1.课后阅读卡夫卡荒诞小说《变形记》,比较一下与余华小说的异同。

2.写下你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从本文中受到的启示。

 

四、教学反思

    天津的新课改是07年正式实行的,我带了两年的的新课改语文课程,一直也在思考新课改的方向。尤其在带高一的时候,对高一必修五的几篇小说,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尤其是余华的作品。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更加重视了,尤其相对于以前我讲过的《变形记》,这篇小说的荒诞性其实更具生活性,更易于学生们理解。在导语设计上我想先激发他们对于远方的想象和期待,把教学的关键难点定位在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理解小说本身的荒诞性。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们理解小说的整个写法和间架结构。

    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个人觉得我还是有些心急,尤其在对于小说的荒诞性的理解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更多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当然这也和我预设的课时及内容有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展。

 

五、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一开始就把握住课堂,为长期禁闭在学校中的学生创造一个联想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扩散,由此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目标。本课不是一味让学生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去接触、深入小说文本,了解小说的故事,然后深入思考这篇小说的最大的障碍,也就是教学重点。

三、小组讨论,激发思维。

    这一课不是被动的教师讲解学生听。小组讨论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发散思维的空间,最后由教师循循善诱,使主题一直抱此在教学方面。

四、全课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启发,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思想,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