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家校共育开展“十微”活动。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焦吉忠
(2023-04-13 16:40:42)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面的家风相传问题。在家风的传承问题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教的作用更不可替代。这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之中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就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而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还是“生活在家庭之中”。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家庭既是一个人人生起点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有鉴于此,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既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又承载起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在“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以及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等方面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
作为一名班主任,尤其是新时代的班主任,责任和使命都要求我们再传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家校社合作,培育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家校社三方合力而行,家校共育群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桥梁可以链接到好多有意义的活动和有价值的学习,可以获得无尽的正量和无穷的智慧,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暂时失利的再起。在这一方面,我做了很多尝试,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久久为功,效果是非常好的。
1、微研讨。每学期之初,各班级都会建立相应的班级微信群。每周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抛出值得研究的话题,充分交流思想,一起想办法,制定措施,引领孩子阳光成长。
比如每年的寒暑假,是否可以成立自愿的读书会,进行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活动方式,每周进行读书笔记分享、线上分享,一起研讨我的家风该怎样建设等活动。
2、微交流。经常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相互了解,知己知彼才会及时发现孩子们在学习和成长中的问题。
比如,每天不定时询问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哪些同学表现的特别积极主动;询问每个小组的组长自己组有哪些组员表现的特别优秀:遵守纪律,积极帮助组员,积极为组争分等,班主任把这些获得的信息及时发到家长群里,家长看到后心里就非常高兴。这样做就是为了积累正能。所有的植物都朝着阳光生长,所有的人都会向着赞美的方向发展。
3、微分享。把学校或班级内举行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获得哪些表扬和奖励等,及时分享到班级群,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优秀表现,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比如每周的班会课,采取的方式有:
第一步是由班主任召开,班主任搜集资料,班主任讲,学生听。班主任做好示范,引领班委们如何召开班会,明确有哪些环节,开班会的意义等。
第二步是由班委召开,班长主持,班长搜集内容、制作课件全体学生在下面听。
第三步是由各小组分担,每周一个主打组,负责收集内容,制作课件。上台分享的是写文字稿的人。
第四步是由让没有上过台的人上台分享,无论内容是不是他写的,这样就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上台历练的机会,发到家长群里,每位家长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
第五步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集体上台展示,每人都要分享,注重主题的整体性。这样就不至于让其他家长看出是特别让某一个孩子上台而产生自另类的心理,也增强了团队意识。
第六步是打造班会特色板块。比如有专门搜集视频的人,有专门搜集适合班会主题的歌曲,设置开篇语和结束语,有专门收集励志故事的人等,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动起来。
第七步就是把每节班会课上每个人的发言我都会录制下来,每周一晚上发到家校共育群内,这已经形成了定势,每周一晚上家长都会等待看有没有自己孩子上台的镜头。每位家长看完后都会积极的进行留言,有鼓励孩子的,有表扬孩子的,有夸奖老师的等不一而论。
第八步充分利用家长反馈的资源在班里读给相应的学生服听,尤其是初次上台的学生,我把家长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读给他们听,以此来激励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缺乏自信的心理,从现实的效果来看,真的能起到温暖孩子们阳光心态的作用。
八步走的战略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家长的反馈,更加证明这种做法的价值是正向的。
4、微正量。收集多媒体上正能量的视频或文章,及时发在群里,大家一起学习,班主任告诉学生,家长都在积极的学习,久而久之,每一位学生也会敬佩自己的父母。
每位家长都是正量凝聚的参与者、当事者、激发者、共情者。每位家长都是正量资源的发现者,收集者,分享者,碰撞者。当今社会,可视化的资源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多媒体层出不穷,大家不可避免的要关注这些资源,作为班主任,我非常关注这一点,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那就充分调动起家长资源,每个人分享一个,一个班就有五十个。班主任根据这些视频的内容性质进行分类,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节点,在班里进行统一观看。同样一个视频资源,个人在家看和组织全体学生在班内统一看其效果是不同的,产生的动能也会是不同的。
5、微视频。有的家长出外打工,家长和孩子无法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这时可以让学生录制一段说给父母的话,或者是父母在外面录制给自己孩子想说的话,私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及时化解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系列问题,比如沟通问题,情感问题,交流问题等。
6、微沟通。在某一个教学节点或活动节点,让家长们给自己的孩子写一段话,单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以家长的角色读给孩子们听,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化解青春期孩子和家长不易沟通的问题。
在现实的学生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到了初中是都不会主动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他们越来越渴望独立,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如果得不到认可就会和家长产生交流上的障碍。家长生气,孩子抱怨。基于此,我会通过家长亲自写给自家孩子的信,在合适的时机班主任读给孩子们,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很有成效。
7、微会议。家长会采取年级统一和个人单独开两种方式相结合。共性的家长会一般是有年级领导统一讲一些共性的问题,无法解决学生个人问题。家长来一趟学校也不容易,所以共性的家长会占时不要太长,把时间尽量留给家长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交流上,这样更加有的放矢。在现实的情景中,集体性家长会结束后,操场上、楼道里、办公室里都有家长与老师的交流,这种不择地点,不择时间,不择方式的交流效果很好,家长问的很真诚和详细,老师回答的也很耐心和认真。这样温馨的画面就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8、微参与。年级安排每个家长每月至少进课堂与孩子共上一节课。家长在合适的时间来到班级,和自己的孩子共上一节课,下课后,家长来到教室,和任课教师交流,询问自己孩子的表现。在现实的操作中,很多孩子看到自己的家长在教室里和自己同上一节课,表现的特别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展示自己。作为班主任也要修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温度和力度,也就是先夸奖孩子的好的表现,每一个家长都喜欢听队自己的孩子赞美的语言,建立了有效的情感链接之后,再指出他的孩子有哪些不足?怎样去改正?家校、家长和老师商量出科学的措施,一起和孩子并肩前行。
9、微体验。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每年秋季,我都会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养植蒜苗的活动,家长在旁边指导,从选蒜到过程性管理,每周孩子们上学,家长每天拍下蒜苗生长的情况。周末放学时,给孩子们布置一个任务:到家第一任务就是量一量蒜苗张高了多少,根系是什么颜色的等。然后拍下发到群里,大家一起分享,你可以想象一下:不同家庭的蒜苗发到一个群里,简直就是一幅最美的画卷。大家通过对比,自己就会主动交流养植的经验。然后家长把每天的蒜苗变化情况让孩子观看,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父母和孩子都找到了话语交流的介质。所以家长和孩子以关注生命成长的微体验既加强了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有丰富了生物学知识,还可以依次为材料写观察日记,最后蒜苗到了收割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做一顿丰盛的蒜苗炒鸡蛋,其乐融融,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把它的生长过程做成微视频的形式,观看着、一起享用着,何等温馨的家庭氛围。
10、微展示。家庭书香建设,家庭荣誉展示,主题手抄板展示。让学生把读书期间获得的荣誉证书都贴到家庭显眼的墙壁上,家长在孩子的空间内设置一个读书柜。家访时,班主任要特别注重这两项的检查,都要拍下照片来,然后进行丰富的赞美。人都是向美向善的,见到好的事物都想模仿。
我每周都会让孩子们做一期手抄报,分为不同的系列:人物类、历史类、地理类、文学类等,每周进行展示。优秀作品展示在群里,每周如此。
家校共育群就是一个集画作、实践、生命、书香、分享,智慧、情感、温馨于一体,充满了温度、力度、热度、深度、气度。
前一篇:学生心理健康在威胁着小学高年级
后一篇:我愿做啃书一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