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校发展作为我们务必完成的任务
(2023-03-22 14:59:39)分类: 学校管理 |
十一个细节看学校治理水平高低
育人水平体现在细微处,学校治理水平则彰显在细节上。在强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牢记“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事关形象。
之一:教室内生态
学校治理水平高低,第一要看教室、看教室内的总体状况。如果教室内秩序散乱、学生课桌物品和书籍摆放杂乱无章,(桌椅摆放要整齐,下课之后要自觉将物品放到书桌内,凳子自觉放到桌子下)通常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低下。还要看学生听课是否聚精会神、授课教师是否饱含感情并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实际上,通常我们到教室里看一看、听一听,这所学校的治理水平高低就一览无余。
之二:教师的着装
走在校园里,观察教职工的衣着打扮,就能看出学校风气是否昂扬向上、教职工是否积极作为。如果一所学校的教职工普遍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或者行色匆匆、面目冷漠,要么说明学校给予教师的压力过大,要么就是管理疏漏,总体状态欠佳。如果教师自身做不到为人师表,学校其他的管理更不会优秀和卓越。
之三:师生的行走
如果校园内部师生自觉靠右行走,不聚堆喧哗,昂首自信并且乐于与校长、教师打招呼、问好,说明学校的管理比较规范。如果师生走路无序,四散游走,大声喊叫,甚至出现践踏草坪、目无师长等现象,说明学校教育、疏导不到位,管理秩序较差,治理能力较低。
之四:车辆的停放
每所学校都有一个设定好的车辆(自行车)停放区域。教职工车辆是否减速、不鸣笛,车身是否整洁干净、停放是否整齐等细节,均能体现学校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制度是否能规范执行。如果没有执行到位,又没有人监管,这样的学校治理就显现出疏漏和问题。(老师的汽车和电动车要及时进行卫生清理,摆放要整齐,六年级学生的自行车各班轮值做好摆放整齐有序)
之五:教职工办公室
办公室的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情。如果办公室杂乱无章、材料和学生作业本等乱放乱扔、物品摆放乱七八糟等,这样的学校,其教职工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也必然难以首肯。特别是教师个人的办公桌,如果桌面杂乱、堆积灰尘,至少说明教师本人工作、生活的条理性和秩序性不强,给学生的言传身教也很难起到示范作用。
之六:学校的食堂
食堂除达到规定的卫生标准之外,其他方面则靠师生的自觉管理。比如:是否排队用餐、餐厅服务人员的着装和行为举止是否文明、是否有较多的剩饭和剩菜、餐后餐桌整洁情况如何、餐品是否适合青少年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要求等,都体现着学校的育人成效。就餐时的行为习惯和营养健康,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影响深远,学校的合理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净无声,需要每一位老师去管理,值班老师务必和学生坐在一起用餐,及时关注学生的纪律和浪费情况。)
之七:绿化带卫生
无论学校规模是大是小、教学楼是新是旧,从绿化带(绿化区)里是否干净,就能很容易看出学校制度是否执行到位。所谓的清洁,只做目之所及的表面文章,那日常管理自然也是心浮气躁、浮在面上。
之八:学校厕所清洁度
厕所是师生每天都得去的场所,也是保洁难度最大的场所。如果一个学校把每一间厕所都整理的干净清洁,学校其他工作就很难做不好、做不细。一所学校的厕所清洁度,最能体现办学品质。(保证厕所无味,及时冲洗,无蚊蝇)
之九:垃圾桶清理
如果校园、教室垃圾桶里的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甚至外溢堆积,说明学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存在问题。如果垃圾箱内垃圾混杂,既有废纸等可回收物品,又有果皮等不可回收之物,做不到分类回收,就很难说学校对师生的教育做到了精准到位。(建议学生的废纸用一个纸箱单独存放,定期去买,用于班费使用。所有可回收物品不在丢入垃圾桶。)
之十 :咨询电话接听
每所学校都会公布一部对外的咨询电话。拨打后是否有人接听?经常听家长讲,拨打学校咨询电话,常常是无人接听。其次,接听的人是否热情、是否专业也很重要。最后,反映或者咨询问题后,是否有学校后续的反馈、反馈是否及时到位等,都是学校治理水平高低的评判要素。诸如一些与社会和家长联系的二维码、邮箱、信箱等,同样如此。(对外公布学校电话和邮箱。由各班主任公布并在公众号公布)
之十一:学校门口及周边
评价学校治理水平的第一印象是校园门口。因此,治理水平高的学校和校长,都非常注重校门及其周边环境及绿化的整洁管理。如果一所学校连自己的门面都破烂不堪、门外花圃的花木长期无人修剪、卫生状况较差、路面高低不平或者小商小贩到处摆摊设点、网吧等举目皆是,就说明该学校的管理水平肯定较差。特别是学校的保安人员,其精神状态、外在形象以及待人接物是否谦虚有礼,则直接事关学校形象。
学校治理无小事,事事关乎品质形象。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就在这些小事和细节的处置之中,就在我们能否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否关注每一位师生需求之中。办好有温度的教育,提高学校治理的境界和水准,愈发需要重视细节和小事对师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采取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赢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判断一所学校下滑或上升的几个观察点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用木桶理论衡量,不是看最高的那一块木板,而看最低的那块木板。
一所好学校,或者称之为品牌学校,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过程。
反之,一所好学校,或者称之为品牌学校的下滑、衰退,过程却短得多,不到三五年,可能就会面目全非。
这不奇怪,此消彼长。对整个区域来说,问题不大,而对某个具体学校来说,却是涉及生存的问题。
如何判断?特别是对下滑学校,预防与及早诊断,事关重大。
我以为有3个维度9个观察点:
01
实绩在哪里?
办学实绩,是学校实力的表现,学校的品牌含量是需要实力、实绩说话的。学校在区域内的地位如何?是上升还是下降?比如,教育质量,在各项有比较的考试中,排位有没有提升?
我始终认为素质教育包含教学成绩是否提升?我们只是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升学率、考试的成绩逐年下降的学校,尽管其他方面仍有优势,也一定不会再被社会认可,一个不被群众认可的学校,还会是一所好学校、品牌学校吗?
又如,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创新能力培养等,是点缀还是整体实力的呈现?学生受益率有多少?是少数还是全员?校长在学科引领、课程开发上,发挥引领作用了吗?还是没有任何影响?假如校长的“领导”,还没有深入这些实质性领域,假如与过去相比每况愈下,学校又会怎么样?
02
看老师:生命状态怎么样?
观察点4:老师的工作状态如何?
教师的精神面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实在的、具体的形象。看老师的工作状态,主要看他们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管理状态之中,是被动的接受管理?还是自觉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
比如,看上课的细节,上课铃响了,才匆匆忙忙从办公室走出来,还是预备铃响,他们已经站立在教室门口了,这样的老师比例有多少?又比如,批改作业,精批有多少?面批有多少?又比如,任何学科、任何老师,在任何班级,能否叫得出学生名字?比例有多少?又比如,特别是班主任,能否用两三句话,就能准确说出一个学生的优点、缺点与特点?以及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
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假如这些类似的教育教学上的“小事”,都能做得精益求精,且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如此,学校将会如何?
观察点5:老师的专业状态如何?
教师仅有工作态度是不够的,这是底线要求。学校达成大大小小的教育教学目标,是需要依靠老师的专业能力来支撑的。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等素养。
怎么观察?听老师说是一方面,关键是看他们怎么做。我以为主要看课堂:比如,去听课,可以由学校推荐,让老师有准备,这样的老师上的课,可能就是学校课堂的“天花板”了,也就是代表学校的最高水平。假如这样的老师有准备的上课,还达不到优良等级,达不到好课标准,说明这所学校的课堂是存在问题的。
特别是学校面临重大检查、督导、评估还是如此,更是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又比如,参加学校的听评课,听完课之后,参加评课活动,认真听取的每一个老师的发言,他们的表达,在不经意中已经透露了个体与整体的专业发展的状况。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老师有准备,也可以无准备,所透露的信息价值是一样的。
观察点6:老师群体的生命状态如何?
老师的状态决定了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状态。教师群体状态比教师个体状态更重要。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用木桶理论衡量,不是看最高的那一块木板,而看最低的那块木板。
假如,一所学校有不称职老师,有不合格老师,很难说这所学校还是好学校、还是品牌学校。一个老师覆盖几十个学生,一旦几十个学生“受害”,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如何观察教师群体的生命状态?
比如,凝聚力在哪里?是否聚焦在学校发展目标上?还是只关注个人的追求上?老师看重什么?风气如何?教师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宽松、融洽、和谐?还是紧张、斤斤计较、勾心斗角?
又比如,面对学生,老师关注什么?只是关注分数成绩?还是学生全面的人格成长?育人与育分又是如何达到平衡统一?教师群体是否有一个被普遍认同、认可的科学、准确的教育价值观,又是如何发挥着引领作用?
看学生:发展状态怎么样?
观察点7: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
离开了学生,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有好学校,是拥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所谓品牌学校,是指培养了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并经过社会、时代的考验。
比如,学校每年入学或者招生的“生源”质量,是下降还是上升?特别是中学,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毋庸回避。即入口要好。
又比如,学生的学业进步率是多少?即用发展性评估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同类学生在同类学校中,是不是发展快、发展好,往往是需要经过“高考”“中考”检验,即出口要好。
只有经过“进口”“出口”的考验,才能顺利通过“招生”与“中考、高考”关,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考得好,就能促进招得好,招得好,又能促进考得好,良性循环。在这两个节点上,出问题或失误,学校声誉会瞬间跌入万丈深渊。
观察点8:学生课堂上的身心状态如何?
学生的发展,主阵地在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日常状态,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命成长状态。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有没有想象力、有没有知识迁移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完整性如何?课堂上有没有笑声?掌声?喝彩声?课堂是否民主、平等,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展示、交流的机会?是不是每一个孩子身心都健康,充满阳光?自信心如何?活跃度怎样?
我以为观察孩子们在课堂的状态,有两个重点:
一是习惯的养成,事事已经不需要提醒,成为内在的要求;
二是原创性的呈现情形,孩子们能不能想别人所没能想的,说别人所意想不到的话,即创新、创造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观察点9:不经意中表露的言行“细节”如何?
一所学校达到了什么境界?走进真实的校园之中,即能感受得到。经心准备的活动,是一个方面,而那些平常、日常的不加以准备的自然流露,更真实、更全面、更准确。
除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之外,还有更多的即时场合,更是很好的观察点。
比如,学生在操场上的状态、舞台上的状态、食堂餐桌上的状态、寝室里的状态、卫生间的状态,乃至学生在老师办公室里的状态,都能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审美趣味。
又比如,学生的社团活动,是什么样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活动形式?可以考察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述3个维度、9个观察点,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更多的是直觉,还缺乏完整的理论系统性,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