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种地方实力派

(2011-12-26 15:34:33)
标签:

财经

三种地方实力派

专访对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董莹

    在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有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论实力、论品牌他们比不过万科、中海、绿城这样的全国性企业,但在他们各自镇守的“大本营”,却绝对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不但销售业绩在当地名列前茅,在当地消费者的眼里,他们打造的产品就是品质的保证。这些房企有些还没有走出本土,有些虽然开始了异地扩张,但影响力也很有限。这样一批房企,我们姑且称之为“地方实力派”。
    内地的地方实力派房企,可以根据他们目前不同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立足在本区域深耕,暂时不打算走出去的企业。建业地产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18年来,建业地产一直执拗地选择在河南本省发展,如今已开始布局当地的县级城市。尽管业内普遍认为建业有走出去的实力,但在其领导人胡葆森看来,建业走出河南的条件还并不成熟,何况未来本省的市场仍然大有可为。建业地产的战略思路中带有太多胡葆森个人的理念与情结,因此这类企业在地方实力派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类是由于当地发展空间趋于饱和而选择异地扩张的企业。比如京基集团、海信地产、蓝光和骏等。这类企业在地方实力派中最具代表性。很难判断这些企业如今选择异地发展的动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因为实力强了、腰包鼓了,就希望自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本就是大多数企业最常规的发展路径。当初万科、绿城等企业都是发轫于某一个区域,再逐步成长壮大为全国性企业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在异地的影响力和业绩还远远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第三类则是目前还没有实力走出去的房企。这类企业虽然在当地发展得顺风顺水,但想要在异地开发项目,需要面临诸多的挑战,比如融资、招聘、异地化管理等一系列棘手的难题,都不是这类企业以目前的实力能够驾驭的。因此这些企业虽然也动心于外地市场的热度,但仍然没有做好打游击战的准备。河北天山集团、天津天房集团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内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初期,这些地方企业立足于本土,各踞一方,逐渐掌握了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并借此成为当地的实力名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类企业与当地的各级政府都普遍保持着融洽的关系,与当地的各类工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媒体,以及律师事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都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由此形成了广泛的公共关系资源,与内部管理业务共同构成了完整而稳定的产业链。”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指出。
    纵观这些地方实力派,之所以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线房企,普遍是由于自身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一是过于依赖地方资源,对外开拓能力不足;二是长期聚焦于单一市场和有限的市场容量,企业增长速度较慢,内部管理意识也较为陈旧;三是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线,反观众多全国性名企,普遍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模式并且在不断进行规模化复制,如“万达广场”、“大悦城”、“SOHO”系列等等。
    如今,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特征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实力房企开始了全国性的布局,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成为各大房企争夺的主战场。“如今区域拓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相比十年前的市场环境,随着土地市场、资本市场的逐步打通,区域拓展的壁垒变得越来越模糊,异地开发的难度也在变小。”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董莹认为。
    新的形势之下,地方实力派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与新的课题。固守现在的战果,面对资金实力雄厚、来势汹汹的“入侵者”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本土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少;走出去,原有资源优势荡然无存,异地开发的经验又是空白,君不见当年声名显赫的顺驰走出去后,不但丢了自己的根据地,最后连企业也做没了。
    面对将要重新洗牌的市场格局,攻也好,守也罢,“机会为王”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地方实力派的资源优势在今后将进一步被弱化,开发利润也将进一步被摊薄,地方实力派房企最重要的还是要扩充自身的实力,完善自己的品牌,从细节入手,让自己的产品和管理更加精细化,这样才能掌握攻守平衡之道,在新的环境中焕发自己的“第二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