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恰逢长假后一周,记者看到印骁(化名)时,他刚于上个工作周,因“接连多日缺岗”,而被所在公司扣罚了数百元的工资。
这几天,印骁的MSN签名已经改成了:“工作一周,度日如年,喜逢周末,身心振奋。”
原来,在上海一家外资银行工作的印骁正如多数职场人士一样,刚在一周前,享受了一场“3+7的夹心工休假”。可是,休假期间,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走亲访友,暴饮暴食、通宵K歌、打麻将、玩扑克、上网……一连串的节假日活动加应酬,让印骁在刚刚结束的长假后第一个工作周的表现差强人意。
“工作时总是提不起干劲,老晕晕乎乎的。不是整天处于‘还在放假’的幻觉中,就是回到现实,想着什么时候能放假。也不知怎的,竟然会睡过头了几天,上班也迟到了。”印骁无奈地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像印骁一样,在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周表现并不如意的职场人士并不在少数。诸多企业HR期间都向记者抱怨,“是员工或多或少都得了节后综合症,不是初期,就是末期。”
哪些属于节后综合症?
长假后的第一个周末,市区各大医院门诊输液室内也不乏前来看病的市民。
当日,在某二级医院值班的卢姓护士告诉记者,这些病人大多感觉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有些人还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和焦虑症状。
“疲惫、精神不振一般是因过度疲劳引起了‘睡眠紊乱’,这种情况一般在节假日后都很常见的,越放假事情越多呀。”卢护士说。
针对业界热议的“节后综合症症状”,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李雪松将其主要归纳为生理和心理两种。
李雪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人有可能因放假了顾着玩而导致睡眠不足,或产生“熊猫眼”;也可能因为暴饮暴食,而给胃肠造成负担,从而得了相关的疾病;其次,还有一些在假期中进行长途旅行的,回来上班就产生了“思绪飘荡”,精神不易集中;还有一些是刚刚探亲归来的员工,他们则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思乡之情”;此外,喋喋不休于假期中的趣闻乐见,急于与每一个人去分享,也属于兴奋过度的表现之一。
专家支招:企业员工合力是关键
尽管“节后综合症”给不少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但是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消除“节后综合症”的各种症状。
针对上述出现的“节后综合症”和企业员工因此产生的困扰,李雪松表示,对于企业管理者,应更多重视“长假后管理”,及时调整员工状态,培养员工积极心态,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绩效。
对此,李雪松评价道:“私企、国企、外企的管理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私企的管理可能更强硬一些,国企可能不会过多干预,外企则更人性化一些。”
那么,企业究竟如何更好帮助员工摆脱节后综合症?
李雪松给出的建议是:“召集员工开展动员大会,重申公司中近期重点工作和业务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业绩标准;公司醒目位置,张贴通告、标语,呼吁员工‘收心’;集中饭后时间,让员工一起分享座谈假期的趣闻轶事;以点带面地与重点员工面谈……都是管理者可以采取的节后管理方法。”
而对于企业员工自身而言,李雪松也有一副恢复心态和效率的良方:“首先,制订工作计划:梳理工作思路,罗列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难点和重点,编制时间计划;其次,分享沟通:与其他人在饭后集中时间分享假期所见所闻,集中释放假期带来的兴奋和疲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