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新堂】第三期:《论语》中的管理智慧
古人云:“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自问世以来,《论语》就成为中国历代儒生们的精神航标,宋代大儒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2011年9月29日下午,以“《论语》中的管理智慧”为主题的【知新堂】第三期沙龙活动在上海举行。本次沙龙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知名教授傅杰先生,正略钧策合伙人、副总裁李培恩先生,上海明辉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张耀辉先生,携手业界同仁,坐而论道“《论语》中的管理智慧”,开启管理者修身处世的智慧,给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启发指导。另有上海孚创动力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凯西姆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山特姆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众多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总监,资深媒体和行业协会人士参与并分享了精彩观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先生分享了《论语》中关于管理的几个重点内容。
道千乘之国,处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对治国者而言,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千乘之国,最主要的要素在于:第一要沉淀,处事不敷衍,不马虎;第二要诚信,讲究信用,诚实不欺;第三要节用,崇尚节俭,杜绝奢侈;第四要爱人,以人为本;第五要使民以时。
政者,正也
对领导者而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自身行为是端正的,不需要三令五申,风气自然就形成了;“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如果自己不端正,再三番五次下令别人也不会听从。
言行合一,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人员考量方面,一开始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他说什么,就相信是什么。渐渐地则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
人焉叟哉
在洞察为人世事方面要看三点:做事的动机,采取的方式,最爱好的事物,如果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一个人,则这个人藏身无处——“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正略钧策合伙人、副总裁李培恩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工作实践,畅谈了学习《论语》的感悟。
让我干变成我要干
李培恩认为,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最高的境界是人能够在一个公司里自发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是令公司“为我所用”,而应该是“自己能够为自己所用”。并表示非常赞赏海尔张瑞敏的一句话:让我干变成我要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组织的发展就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法治和人治
李培恩还认为,单纯强调法律会失去灵魂;单纯强调人治,则人出问题会变成整个组织的问题。领导、核心团队、体制,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一个好的领袖,没有体制做传承,则企业的发展是短暂的。
上海明辉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张耀辉先生认为:
用三种眼光管理企业
要做好器物层面的东西,然后做好制度层面的东西,到了第三步,管理必须回答文化层面的东西。而“人是什么”是东方哲学回答得最好的,也就是整个《论语》的核心。
让《论语》影响自己
我们读完后如果人生态度没有改变,读再多都没用;如果用《论语》的东西要求别人,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更用错地方了。如果读完后自己有所改变,那才是真正把《论语》掌握了。
★关于【知新堂】:
“知”,知道,洞悉,“温故而知新”。“知”也通“智”,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礼记·大学》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据说商汤王(商朝开国君主)将这九个字刻在自己的洗澡盆上用以自勉,既指洗去污垢,使得身体焕然一新,也可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每天都要保持更新,求新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知”:把脉时代,洞悉规律。
“智”:精英荟萃,风云际会。
“新”:获取新知,创新求变。
“师”:分享卓识,共同成长。
宗旨:知新堂旨在为高端人士提供广结良友的平台,是政府、企业、媒体、研究机构等精英人士共求卓越的平台。
会制:目前【知新堂】定向邀请嘉宾,每一期活动后制作“正略钧策知新快报”,将沙龙的思想成果第一时间发送给所有相关朋友分享。同时,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将所有与活动相关的报道通过邮件、邮寄等方式发送给我们。
如需更多信息,请联系市场部:
021-23130822
marketing@adfaith.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