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2008年中国企业境外IPO总结与展望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中国企业境外IPO的节奏明显减缓,上市数量急剧减少。根据正略钧策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总计约57家中国企业实现境外IPO,总计融资额约85.36亿美元。与去年中国企业在境外挂牌的火热情形相比,2008年境外IPO的中国企业则进入霜冻长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PO骤减?2009年中国企业境外IPO市场能否冬去春来?
一 、2008年中国企业境外IPO概述
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境外IPO的规模总体成稳步上升的态势。2008年之前,中国企业境外IPO数量除2005年出现小幅回落,其余年份均呈增长态势。融资额方面,除2007年出现小幅回落,其余年份均呈增长态势。而进入2008年,仅有57家中国企业境外IPO,融资85.36亿美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融资规模再创新低,基本退回到六年前的水平。
1、境外IPO数量与融资额骤减
2008年比2007年实现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减少55.46%,总融资额比2007年减少79.58%,这是近6年来中国企业境外上市首次出现融资额剧烈下降。同时,2008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平均融资额比2007年也减少近55%。
在海外上市的57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的融资额不足1亿美元,有4家企业的融资额不足1,000万美元,融资额超过5亿美元的只有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铁建(601186)和中国南车(601766),分别为23.40亿美元和5.35亿美元。
2、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仍是境外IPO主要市场
2008年,尽管受到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新加坡、美国仍是中国企业境外IPO的三大主要市场,三个市场的IPO数量占总IPO数量及融资额占总融资额的90%以上。
3、境外IPO行业逐渐回归传统行业
2008年境外IPO融资能力排在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物流、食品饮料、化工及零售等行业。可以看出,境外投资者的投资取向正在从去年热衷的新型行业向传统、风险小的行业(如传统制造业,零售、食品饮料等)转移。
二、2008年中国境外IPO骤减的原因解析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环境恶化,海外上市步履艰难,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双双缩减,主要受三方面原因的影响:
1、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并逐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IPO数量的锐减须归因于信贷危机和持续金融动荡引起的资本市场大幅波动。伴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扩散至全球,欧美及亚洲各主要股指数均大幅下挫。特别是几大主要金融机构的倒闭,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使得二级证券市场进入新一轮恶性下跌,中国企业境外资本市场IPO进程受其影响严重受阻。
2、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影响逐渐显现。2006年8月8日中国商务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境内公司境外上市做出了种种严格的限定,尤其对中小企业买壳上市模式,以及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境外上市模式有较大冲击力。
3、创业板的吸引使得很多欲境外IPO的中国企业持观望态度。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完善中心企业市场各项制度,适时推出创业板,逐步完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使众多中小企业海外IPO持观望态度。
三、2009年宏观环境分析
1、消费增长将趋于放慢
2008年前8个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2009年将可能呈温和回落趋势。受股市走弱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减慢。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预计2009年消费需求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这种影响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较长时间的调整。
2、制造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受需求减小、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资金趋紧融资困难等影响,2008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明显下降。近期宏观政策在向偏松的方向调整,但在外需趋弱、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以及高成本的三重压力下,2009年,制造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投融资萎缩以及影响就业和消费需求缩减。
3、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
2008年,全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部分大城市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变化直接引起了普遍的看跌预期,导致住房销售量减少。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未来住房市场将继续低迷,加上贷款紧缩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困境,房地产业有可能进入周期性调整。房地产业调整将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进而对建材以及家电等制造业下游产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4、境外IPO调控政策影响渐显
2006年,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10号令”),明确规定利用特殊目的公司在境外上市(即俗称的红筹上市)必须经过六部委的同意和审批。同时,企业上市时间受到严格限制,扩大了国家监管部门的管辖范围,制定特殊目的公司的报告制度。从新规对整个红筹模式的监管来看,无疑加大了境内企业海外上市和私募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从而令很多计划境外上市的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望而却步。2009年10号令将明显减慢中国企业境外IPO的节奏。
四、2009年中国企业境外IPO形势展望
1、制造业将大受青睐
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明朗的条件下,传统的制造业将继续成为投资者选择的对象。此外,由于监管部门监管过严及申报过会的时候,制造行业可能已经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使得2008年境内IPO的制造行业出现扎堆排队现象。预计2009年国内的审批条件仍不放松,而一些急需资金的制造企业会选择绕过国内繁琐的审批条件在境外IPO。
2、房地产境外IPO继续减少
由于内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显现,多数地产股进入下降通道。2006年“10号文”(《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出笼,使成群结队想要冲出去IPO的内地房企集体受挫。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中规定:“严格控制以返程投资方式(包括同一实际控制人)、并购或投资境内房地产企业、境外投资者不得以变更境内房地产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方式,规避外商投资房地产审批。”中国房地产企业境外IPO更加困难。因此,2009年境外IPO的房地产企业将会减少。
3、教育类企业持续增温
在教育行业投资热情高涨以及多个细分行业前景看好的背景下,正略钧策认为,2009年,中国教育行业将迎来境外IPO的小高潮。多家教育培训类企业于2006年和2007年已经引入风险投资,而且将IPO计划安排在两三年之内,按此估算2009年将是它们IPO、风险投资退出的时机。
4、A+H模式或成众多央企上市的选择
对于上市融资规模较大、经营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央企业来说,A+H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内地国企到香港上市,可以将香港国际资本市场的标准及要求,引入内地市场,在相同准则下进行直接比较,加快推进改革步伐。因此,2009年一些融资规模较大,改革进程较快的中央企业,将以A加H股形式上市。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该文章已发表于《资本市场》2009年10月刊,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