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博已亡,戴尔明天不容乐观

(2010-02-10 14:32:33)
标签:

财经

毕博已亡,戴尔明天不乐观

 

不要说佩罗收购毕博中国,即使戴尔收购佩罗,对其全球业务转型是否能带来实质的影响,现在下结论也还为时尚早。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创始人  董事长  赵民

 

前不久,毕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正式被戴尔旗下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佩罗系统公司收购,至此,继完成了北美地区和日本的业务出售,欧洲、拉丁美洲业务的MBO之后,毕博中国也最终找到了新家。

 

在毕博不到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它创造了三个“少有”:诞生之初就拥有几十亿美元的年营业额,非常少有;一诞生就有快速的发展,尤其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非常少有;作为国际著名上市公司,十年间轰然倒下,解体消失,也非常少有的。

 

分析毕博走向破产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个原因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认的:毕博用自己的消亡证明,稳健经营、不谋求短时间内快速扩张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毕博消亡:偶然还是必然?

 

毕博中国业务被分拆卖给戴尔公司前不久刚刚收购的佩罗公司,应该说是一个偶然的意外事件,预示着又一轮行业竞购和重组的大幕已经拉开,传统的“四大”咨询即将再次洗牌。今天佩罗公司收购毕博中国是为了日后卖掉它。

 

毕博的前身是毕马威咨询,2001年独立后,成为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所属咨询公司中第一家完全独立的上市公司。2002年,毕博与原安达信咨询完成业务合并。进入中国后毕博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然而7年后,毕博却重蹈安达信的覆辙。

 

毕博从一诞生之初就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这迫使公司采取了快速扩张,迅速发展的战略。毕博债务量的激增始自2004年,当时毕博在纯收益为负的情况下仍大量借债,以期迅速抢占市场。此后这种靠借债来维持业务平衡的手法被一再沿用,不断叠加的短期债务通过长期债务来偿还。在当时,这种隐形的资本运作手法被视为合理。尽管毕博的发展速度对于别的企业来说不一定算快,但正如体质各异的登山者,如果体质不行还不自知,最终就有可能倒在登山途中。

 

另一方面,毕博的快速发展又不幸遇到金融危机。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变化没有给毕博以任何可能的喘息机会。2008年,毕博的股价一泻千里,从当初每股100多美元暴跌至仅有几美元。同时,一份毕博在2005年4月签订的借债合约即将到期,此时投资人不同意以股权兑换债务,对毕博来说,只能按期还款。最终,持续的业务量下降、现金流紧张及无法借债的状况逼迫毕博走向了破产重组。截至2008年9月30日的公告,毕博公司总资产为17.6亿美元,而总债务却达22.3亿美元。

 

姑且不对毕博的全球战略和管理妄加评论,只要看看其在中国的决定和用人,也窥见公司的混乱。毕博进入中国之初,其首任中国业务负责人黄辉采用了非常正确的战略,收购安达信,获得了一批成熟的拥有本土咨询实践经验的顾问;同时通过以国内企业接受的、合适的咨询单价,迅速切入一大批大型国有央企,几乎垄断了中国证券行业和金融行业的流程咨询,成为一匹异军突起的咨询黑马。然而好景不长,随后毕博开始强调高利润,出现了莫名其妙的人事变动,做得好的人被架空,并最终被迫离开,这些“异动”导致毕博元气大伤。遥想当初收购安达信时的风光无限,再看看如今的业务震荡,又岂是一个商学院MBA案例中的“教训”两字可以概括的。

 

戴尔→佩罗→毕博中国:并不清晰的利益链条

 

反观这起收购案中的另外两家公司——戴尔和其上半年收购不久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佩罗系统公司。似乎从前后两次收购的举动中,可以看出戴尔欲借佩罗向IT服务业转型的讯号。

 

目前,全球计算机领军企业的发展分成两个流派。一种是向IBM学习,走IT服务的道路,典型代表是惠普;另一种是向三星学习,走消费电子类道路,典型代表是联想、宏基电脑。相比之下,戴尔的战略是不清晰的。尽管戴尔高层曾在口头表明要进入IT服务业,但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落实。

 

首先,如果戴尔转型做IT服务,按照原来的路径走显然只能有泛泛的表现。且不论目前IT服务市场上强手林立,戴尔几乎没有什么特色领域可供拓展。即便所收购的佩罗公司在医疗系统咨询拥有实力,为戴尔的IT服务转型提供了机会,但佩罗缺乏中国的业务团队依然是其软肋。买下毕博中国团队也是为了夯实佩罗在中国的业务力量,为今后的“发力”或者以更高价钱卖掉该业务埋下伏笔。

 

其次,对戴尔而言,如何“甩包袱”——就像当年IBM出售PC业务那样——事关其下一步转型。笔者认为,戴尔起码需要2~3年的时间去甩包袱,此后的收购才谈得上是否对转型有意义。

 

第三,从IT服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看,现在的毕博中国也并没有多少“本钱”。几年来,毕博中国的人员、客户流失十分严重。要想成为佩罗的核心,首先要有“话语权”,譬如中国团队的规模以及中国客户的成长性,目前来看,毕博中国在这些方面都是欠缺的。

 

或许,戴尔未来最好的选择是保持佩罗业务发展的独立性,即财务报表独立。一方面,戴尔是做生产制造业起家的,是“生产文化”为主导。而致力于IT服务业转型的企业,需要一个创新、致力于研发的“工程师文化”。对于原本依托于低成本制造的戴尔来说,需要迈过的文化“沟壑”本身就很宽。此外,在前两轮的行业转型中,戴尔已经丧失了“先入优势”,不要说IBM,它甚至敌不过惠普和埃森哲。

 

另一方面,戴尔依靠互联网制造业的低成本方式发展壮大,而IT服务业强调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需要对公司主要资产——人力资本不断投入,这些都与戴尔的传统成本结构截然相反。在短期之内,要戴尔从过去的生产导向转型为消费服务导向,首先将面临的就是观念上的挑战。

 

因此,不要说佩罗收购毕博中国,即使戴尔收购佩罗对其全球业务转型是否能带来实质的影响,现在下结论也还为时尚早。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创始人、董事长,该文章已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0年1月刊,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