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1OmRWUzy6JHBlkOPNa3&690
商洛木王公园(图片选自网上)
商於,为“商”和“於”两地的合称。辖区主要为现在的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秦国故土本为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商於被秦国占领而成为秦地,因卫鞅破魏有功,被封于商(即“商於WU”),该地后来便成为了商鞅的封邑。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了关口----武关,而秦国核心区域通常也称为关中。
商於(音“吴”)古道是商朝开凿通行的古道,秦朝被叫作武关道。唐代称为“商山道”或“商州道”。古代素称交通要道。商於古道,从陕西蓝田县蓝关古道经商州蓝桥一直通到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商洛沿途设有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阳城、富水等驿站,这些古代的重要驿站、驿馆,是信息流、物流、人流的输送通道,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交通往来作用。其中重要信息的及时传递,官员的升迁与贬谪,朝廷大员的例行巡察,商业贸易、朝贡输送和朝廷恩赐的物资的运输,是其主要功能。现今的商於古道,仍然有许多以及可以寻觅,商洛辖地从秦岭山脉西北部到其东南部中原的商於古道山壁遗址上,人们路过时还可依稀见到一些古栈道遗存和栈道桩孔。据当地老年人讲,1970年以前,这条古道最宽处有4米,最窄处只有2.5米,是马车和驴车能走的土石路。古道复活并演绎着古代人们留在路面上的情感和信息,连同当代凭吊古迹者的感受,传达出关注和感悟。
商於为古代地名,在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商於古道建好后,渐渐成为秦国通往楚国以及南方的一条重要通道。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关口,史称“武关”。
这个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北依巍巍少习山,南临滔滔武关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
据史料载,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战国时期,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曾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与齐国联盟,可将商於肥沃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就同齐国解盟,然后向张仪索要土地。但张仪翻脸不承认。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后来,狡诈的张仪又以与楚王谈判为名,诱使楚王来到商於,并趁机将其扣押。楚王无奈,最后客死他乡。不久,楚国也被秦国所灭。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感怀于这段历史,曾写过一首诗,题名就叫《商於》:“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唐朝诗人周昙、李涉、杜牧都曾吟诗赋词,抒发心中的感慨之情。
在秦朝时,这条古道是秦国通往楚国、晋国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它最初是秦国为运送战争所需物资而开辟的一条通道,也成就了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浩浩征途。
公元前202年,这条在秦朝历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商於古道上又一次扬起战争的风烟。刘邦的十万大军长驱直入,终于让秦国走向灭亡。
历史上商於古道也几经改建。唐贞观七年(公元634年),商州人曾在刺使李西华指导下,沿着丹江河谷北侧开辟出一条新路,依着悬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李商隐在看到这样的情形后,即兴赋诗《商於新开路》,盛赞这项伟大的工程:“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史料记载,商於古道在唐代及以后曾经多次修缮,增设了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阳城、富水等驿站。直至今日,秦岭山脉西北部到其东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还可依稀见到一些孔穴,似乎要将那些飘散在风中的故事一一收拢,捧给后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