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风兴文塔的由来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宣风 |
宣风兴文塔的由来
曾建开
http://s6/middle/62f71fbcxa09bb89b6555&690
说起萍乡县修建兴文塔的原由,就与芦溪镇林家坊的清进士敖星煌有关。敖星煌本为敖家坊村人,其祖父辈居住在鲤子塘,后来敖星煌父亲在芦溪镇林家坊村的小街上开店,于是他全家便迁往林家坊村居住了,敖星煌的少年时代就是在林家坊小街上度过的。清道光十二年乡试敖星煌中了举人,道光十六年他又考取了恩科进士。考取进士后他并未立即被授予官职,因此他受文廷式祖父文晟之请,赴广东为文晟的儿子文星瑞执教。当时文晟在广东做官。道光二十一年冬,敖星煌从广东回到家乡,道光二十三年赴吏部候选,经抽签,被任为陕西洛川县知县。但他赴任刚两个月,他的继母便去世了。按朝廷官员任职制度,他必须回家守丧两年,这期间便等于下岗了,于是敖星煌于这年冬回到了家乡。
敖星煌在家乡并未闲着,而是四方奔走于官府与乡绅之间,呼吁在宣风境内建一座兴文塔,以期使萍乡多出优秀人才。在他的鼓动倡导下,本县的一些乡绅也积极参与筹备建塔之事,推举敖星煌负总责。敖星煌多次到萍乡县衙门,向当时的萍乡知县叶仲元陈述建塔情由,争取县里的批准与支持。叶知县很赞赏敖星煌的事业心,认为修建兴文塔是一件振兴地方教育、鼓舞邑人求上进的好事,于是他正式委任敖星煌为兴文塔修建工程的监修,他自己则亲自担任兴文塔的主修。县衙门为修建兴文塔开了绿灯,行文号召县人捐款建塔,叶知县与敖星煌等人带头捐了款,事情进展得比较顺利,工程捐款也陆续到帐。
当时,湘东的绅士们主张将兴文塔建在湘东,上栗的绅士们主张将兴文塔建在上栗,芦溪的绅士们则主张将塔建在宣风,县城的绅士主张将塔建在城关。叶知县对各方代表说:“大家都不要争了,兴文塔不管建在本县什么地方,目的都是期望萍乡多出人才,而不是只希望某个乡某个镇出人才,按照历史上的地理风水观念,东南方是主文的,因此将兴文塔建在县东是合符道理的。若是将这塔建在县西、县北、县南各方向的话,这个兴文塔就会是一个普通的观赏宝塔,对本县多出人才根本就不会起作用,建了又有什么用处呢?”叶知县一锤定音,最后大家同意将兴文塔建在廷宣乡,即今天的宣风镇内。
此后,敖星煌请了本县最知名的“地仙”(风水先生),带着罗盘在宣风境内到处去相宝地,最后选定将兴文塔建在茶垣村龙山庙前的袁河边上。
接着,敖星煌又带了两个人到湖南醴陵、株洲等地,寻访有修建高塔丰富经验的工匠来修建宣风兴文塔。那位湖南的建筑师带着他的师兄师弟和他的一班徒弟来到萍乡,就山凿石,准备开工。敖星煌等人一面请能工巧匠烧制建塔用的白泥砖,一面又派人去宜春定制宝塔鹤冠上悬挂的铜铃,忙得不可开交。等到建塔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塔基石条等已运到开工现场后,敖星煌又择了吉日,在龙山庙前举行开工仪式。开工那天来了两三百人观看,知县叶仲元亲自到场,又与各地乡绅代表到龙山庙中祭祀龙王和诸菩萨,祈求建塔能顺利进行。
举行了开工仪式后,建塔工程便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不出三个月,这座壮丽巍峨的兴文塔便竣工了。敖星煌亲自为这座塔题名,刻在宝塔大门的石门楣上。本来这塔门两边是说好由叶知县撰一副塔联的,不料在宝塔开工后不到半个月,叶知县便被调离了萍乡。叶知县调离萍乡之后,先是由顾尔康代理知县一职数月,而后曾兴仁到任。曾兴仁在萍乡知县任上还没干满一年,又被调往分宜县任知县去了,叶仲元重新回到萍乡复任知县一职。但是,这时兴文塔已竣工一年了,塔联也刻不上去了,所以宣风兴文塔大门口至今只刻有敖星煌题的塔名而无塔联。
兴文塔建成的第二年,又逢全省的乡试,萍乡县在这次乡试中一举考取了文星瑞等五名举人,文星瑞后来做到了广东罗定直隶知州和高廉兵备道道员;在同一年会试中,本县长丰乡王景澄考取二甲第一名进士,后来他做到了浙江温州知府。又过了两年,在全省乡试中又考取了柳家驹、李敦临等六名举人,后来柳家驹做了知县,李敦临做了云南姚州知州。
兴文塔建成后的第十三年即1856年,萍乡大才子文廷式出生。清道光十六年文廷式在京城会试中考取一甲第二名进士,俗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四年后光绪皇帝亲拔文廷试为大考一等第一名,升其为侍读学士,文廷式成了皇帝重臣。后来文廷式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政治上支持光绪皇帝革新,成为晚清政治中的重要人物。文廷式在文学上也极有造诣,是著名的清八大词家之一,著有《纯常子枝语》等著作。人们说,这都是修建宣风兴文塔带来的文运。
http://s5/middle/62f71fbcxa09bbcf940a4&690
http://s13/middle/62f71fbcxa09bbe3ced4c&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