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浪拍案声声碎——《海浪》读后感

(2013-10-16 21:21:58)
标签:

意识流

伍尔夫

海浪

文化

分类: 书评

海浪拍案声声碎

——《海浪》读后感

 

http://s3/small/62f6df69zx6Dtu7yeTE12&690

    《海浪》这本书知道的人不多,伍尔夫的知名度算是挺高。人教版的高中课本里选了她的《墙上的斑点》,那是我第一次接受意识流小说。当时就觉得伍尔夫一个人自己在那里胡思乱想。背了一通她的简介,觉得这个女的的确很牛,就是我们仰望的那群人。

     大学学现当代文学的时候,终于弄明白什么叫意识流小说。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思想无限驰骋。王蒙是当代文坛上最早从事“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中国文学史里面认为,“意识流”小说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艺的一个重要流派。王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意识流的手法中特别强调联想……它反映的是人的心灵的自由想象,纵横驰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自己YY的过程。文学当然不能如此简单,YY完之后精美的语言也十分重要。王蒙是个现实的人,主要是他出名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小说。

    伍尔夫以意识流小说出名。能有这么弘大想象力的绝非等闲之辈。看她成长历程,才发现她是抑郁症患者,数次有自杀倾向,对自己的姐姐有种变态的依恋。这样的女人还在认真的生活,然后写出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爱·福斯特评论这本书:略少一笔,则将失去它所具有的诗意,略增一笔,则它将跌入艺术宫殿的深渊,变得索然无味和故作风雅。

   中国也有一个抑郁症作家,李兰妮。没有看过她的作品,但是感动于她坚强的生活态度。她除了有抑郁症外,还有癌症。在《锵锵三人行》里看过她几次,觉得这个女人很优雅,看不出曾经因为癌症而将后事准备好的人。是我喜欢的女人类型,很聪明,有种迷人的智慧。她也很固执,自结婚那一刻就决定丁克,是因为意识到外婆和妈妈都有抑郁症,不希望将这种悲剧继续。对自己的认识,清醒的可怕。

   海浪这本书,就是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六个人过完了他们的一生。人生如同太阳每日的升起落下般稀松平常。在这六个人的相互转换中,其实没有太明白其中的逻辑和人物关系,只惊叹于作者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限的内心独白和分析,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意转换。意识流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伍尔夫在饱受精神折磨的情况下,用了如此繁杂的逻辑关系,如此多的内心独白和幻想,可想而知,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书中有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十分逼真,可能跟译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西方文学中的景色描写通常是一重大特色。以前,特别讨厌这种景色描写,觉得有种画蛇添足的功用,大多时候作者这种景色描写未必非要说明什么。伍尔夫书中的景色描写也是大段大段,甚至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这跟她用太阳这一意象贯穿故事发生有很大关系。景色的描写,十分唯美和生动,让人完全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中我们同样在生活,在经历悲欢喜乐。第一次,爱上了小说中的这种景物描写。

    里面的很多话都比较喜欢,摘点下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固定的,一切都在波动,一切都在跳荡。

 

我衣襟撕下了五月份和六月份的所有日子,苏珊说,还有七月份的头二十天。我把它们撕下来,揉成一团,好让它们不复存在,只除了是我身边的一个负担。

 

钟声也有为生命而鸣的,一片树叶落下来,是出于欢乐。

 

当朋友们记起我们的时候,他们的帮助对一个人来说该是多么有益啊。然而当一个人被他人记起,被他人安慰,使他的自我被掺了假,被搅混乱,变成了他人的一部分,这又该多么痛苦啊。

 

我脑子里的东西全都是匆匆而过的,就像一条有什么就反映出什么的灰色溪流,什么也留不下。

 

我的生活中有一种你们所缺乏的急速感,我就像一只凭着嗅觉追逐猎物的猎犬,我从黎明知道黄昏一刻不停地追逐。

 

 

 

Ps:朋友问,你看了很多书,为什么文笔还是这么差?我无言以对。没有人要求吃过无数美味的人一定要回做饭。虽然我也想将内心所想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所以将一点点感悟整理出来,只是为了若干年后,某个下午,端着一杯茶,能看看年少的我曾经的文字。

     喜欢在书中畅游,是因为在里面和作者没有障碍的对话。我理解他们,未必能够帮助他们呐喊,就像想帮助一个穷人,却发现自己比他更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豪情大家都有。可惜拥有的只是破草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聚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