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黔阳古城——王昌龄
(2010.10.1作于宝山书院)
湖南洪江市黔城镇——黔阳古城。芙蓉楼本来是静守在王昌龄的诗词里,就是这样闭锁了千百年,面对沅水与舞水合抱的宽广胸怀,面对远山如挑如蹙的眉黛,凝固成一首诗。
其实在古城东门和诗友们经常与王昌龄相见。在龙标(今洪江市黔城镇人民政府门口)广场上,钟鼓楼在夕阳里翘檐张翼,一株千年古樟在古城墙边凸起的土台上疏枝散叶,标示牌上说为“昌龄香樟”。王昌龄到任龙标尉后,指导百姓广植林木,此株五人才可合抱的古樟即为他亲自栽种,历经千年风霜雪雨,依然枝叶繁茂,古樟也成了百姓朝拜的圣树。
在树荫后有一尊古人石像,真人一般高大,峨冠长袍宽袖,左手执书卷,右手握笔墨,高远的目光观照着楼宇众生投射至更远的叠嶂山峦。立着的木牌写道:唐天宝七年,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宇丞谪贬为龙标尉,在边城7年,“为政以宽”、“政善民安”,被百姓誉为“仙尉”。至今,当地流传着关于他的大量传说故事,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散步到芙蓉楼碑坊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清嘉庆等方志中记载,这首著名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写于黔阳古城,但是多年来许多研究家都认为此诗作于丹阳(今江苏镇江市),这个笔墨官司至今仍无人能断案。
在飞檐翘壁珠串起五大门、十大街道、十二巷、十三景的鱼骨状石板路上踱步,我遥想起当年王昌龄两度与湖湘结缘、在湖湘度过的人生最后7年……
“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年轻时在长安就享有很盛的诗名,但生平、履历正史记录不详,只能从他的诗歌中寻找蛛丝马迹: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授校书郎,与时任秘书少监后官至宰相的张九龄关系密切,与著名诗人孟浩然交谊深厚,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为“边塞诗人”,“宫怨诗”和“闺怨诗”也广为流传;开元二十二年(734),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及第,改授汜水(今河南巩县)尉;开元二十八年(740)再迁江宁丞;天宝七年(748)贬谪龙标尉,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离开龙标,不久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第一次到湖南是路过。因为李林甫专权,受张九龄罢相牵连被贬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两年。他从的诗行里可觅他两次沿着古驿道横穿湖南境内的足迹。春日他从河南汜水南下,过襄阳,与孟浩然相见。挚友之间自是被叙旧耽搁了许多行程,再往南过洞庭湖时己是秋天:“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一路南下至衡阳己是大雁南迁的冬日,“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踏入郴州境内时更是冬春之交了,“槠南无冬春,柯叶连峰稠”。到达岭南不久接到赦免令,于是北归再穿越湖南腹地。
王昌龄第二次到湖南是7个年头的长住,也是被贬谪。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知天命之年的王昌龄因“不护细行”的罪名被贬龙标尉,当时他正在江宁县丞8年的任上。才华过人、诗名太盛,又交游盛广,难免遭人“羡慕嫉妒恨”。“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在天寒地冻时节,诗人一路舟车劳顿,却被穿越的大半个八百里洞庭雪景所吸引,不禁诗兴大发,吟诗唱酬,离开武陵时己是次年早春二月,“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
王昌龄被黔阳的山水风情所吸引,常常沅溪野宴于竹林,春宴醉迷松溪路。至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离开龙标,王昌龄前后在任7年,晚年应算是在龙标度过的。在龙标的7年,也是他生命画上句号前最重要句式:“为政以宽”、“政善民安”,以及留下大量重要的诗文。这些都辉映着他人生的亮色。
中华第一塔——赤峰塔①
赤峰塔
塔立山头此地琼,妙高千载倚黔城。
攀登极目吟江景,铁路名传汽笛声。
赤峰塔
赤峰宝塔耸云端,纵目方知锦地宽。
福地洞天通世界,赢来风景慕民观。
赤峰塔
塔顶铃声十里光,清幽雅韵羡长扬。
河光绚丽骚人醉,日照赤峰万代强。
赤峰塔
天下赤峰在叙州②,盛名早有颂千秋。
青山碧水神仙地,景色天然贵客游。
赤峰塔
秋晚登临去又来,每天贵客我随陪。
赤峰塔在高贤地,中外游人笑口开。
赤峰塔
名塔吟来胜景悠,高瞻远望启宏谋。
多情最是沅江水,仙境人间好客游。
赤峰塔
赤峰塔顶耸云空,脚踏蹬行上九宫。
多处临窗瞻四景,只缘身上画图中。
赤峰塔
宝塔千秋立叙州,登临举目望城谋。
诗朋搁笔留佳话,日出铃声远近幽。
注①:黔城赤峰塔建于1796年,塔身全部为青砖垒砌,围长29米,内径4.6米,高28米,共7层8方,每方有绘画及小窗,每层相接处为花纹角砖砌成,顶角8方有钢铃,风吹铃响,钢铃发出清脆优雅之声,远近皆闻。②叙州:公元770年,叙州治设黔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