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2016-05-16 07:42:17)
标签:
儒林外史吴敬梓老邓de财经茶馆名著诗词 |
分类: 读书 |
本篇谈谈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其实本篇和财经无关,哈哈!所以有兴趣就看,没兴趣就算。反正我乘兴而写!我喜欢写作,不写不舒服,就这么回事!
吴敬梓(1701—1754)是清朝中叶的秀才,安徽全椒人,大户人家的继承人,家里世代书香,颇有积蓄。传到他这一辈还有大约两万两银子,但他天生是个败家子,19岁中秀才之后跑出去逛窑子,乱花钱。家族的人一看不是个事,就闹着要分家。吴敬梓说分就分,他是家族名义继承人,所以分到了祖宅。但几年后他把祖宅也卖了,得银2000多两,拿着这些钱,带着老婆孩子跑到南京,在闹市区(大概秦淮河边)又买了套小房子,优哉游哉地生活。
南京的房子很贵,他花了2000两买房,大概只有三十平米,所以住得相当拥挤。还有几百两银子干什么?考科举?种田?都不是。吴敬梓仍然花天酒地,直到把钱花光。
花光之后怎么办?只能借钱度日了。过去他的钱多,很多朋友来吃他,现在轮到他吃朋友了。但是朋友又有多少钱?最终就是穷困。有一个朋友和他类似,家里也很有钱,他羡慕吴敬梓的才华,经常给他钱,最后大家都变穷了!到了吴敬梓将近40岁的时候,他儿子要结婚了。总得给儿子准备婚房不是?他只能把房子卖了,到南京郊区买了套大房,和儿子、儿媳一起居住,还是没钱。
吴敬梓有才华吗?当然有,他的诗写得相当好。比如他30多岁时写的一首《风雨渡扬子江》:
几日秣陵住,扁舟东复东。
浓云千树合,骤雨一江空。
往事随流水,吾生类转蓬。
相逢湖海客,乡语尽难通。
首联是“起”,说明自己在秣陵住了几天,乘着一叶扁舟一直向东。颔联(第二联)“浓云千树合,骤雨一江空”形容景色,真是神来之笔!其中的“空”字有三重意蕴:首先是风雨之中扬子江上的空远之景,第二层意思是作者四处漂泊、无处可依的空寂之情,进一步可引申为理想和报复不能实现,心中空寂。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因为颈联就是抒情,“往事随流水,吾生类转蓬”:我这一辈子就像车子转蓬一样四处漂泊,无处可依!尾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就是在这里碰到了胡还可,大家方言不同,也很难交流啊!诗人心情之郁闷,内心之空寂,被渲染得无以复加!
起承转合,记事与抒情完美融合,也很押韵。才华,才华啊!放到唐诗中也毫不逊色!
所以当时很多人希望他考科举。他已经是秀才了,下一步考举人甚至进士,一步步地上,不愁没机会。但吴敬梓还特较劲,愣是不考!不考就给人当老师吧,或者写文章和诗挣钱(那时兴这个)。但是凭他秀才身份,当老师、写文章也拿不到多少钱啊,何况他也不喜欢这样,所以只能一直穷下去。嗯对了,他给一个歌妓写了不少诗词,在江南一时颇为有名。
有人说他想穷吗?当然不想。有谁天生想穷的?穷还不去挣钱,经常饿肚子,甚至督学大人、江苏巡抚来请他参加科举或博学鸿词科(国家给钱),他都不愿意去,怨谁啊?所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疑他没有真才实学,不敢去考。吴敬梓一笑了之。
他晃荡到四十岁,想写书了,讽刺科举,讽刺士林,于是开始写《儒林外史》。写了十年,将近五十岁,《儒林外史》写完了,要出版,发现需要钱。是啊,没钱怎么出,洋洋四千页毛笔字手稿,不出就朽烂了,那样后世谁知道吴敬梓是谁?但当时就是找最便宜的印书局,也要至少500两银子,他的一帮穷朋友都没钱,怎么出啊?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不想去挣钱,甚至不想去求别人!
哎,有些人的想法就是怪。吴敬梓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无法用逻辑来解释。
吴敬梓不阿附权贵,大家或许会竖大拇指。但是当时江南还有两个大文化人,他们都很有钱,一个是郑板桥,名列扬州八怪,名声极大,超级大画家,随便画两笔就是钱。另一个是袁枚,超级大文人,现在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随便写两笔也是钱。所以这两个人都很有钱。但是他们都是进士,而吴敬梓只是秀才,差两大级呢!当时很多文人同时认识他们三个,想给吴敬梓引荐一下,让他问这俩人要钱。500两银子对郑板桥和袁枚都是小意思,何况大家都是有才华的文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应该惺惺相惜才对。
但是吴敬梓有心理障碍。别看他表面上蔑视科举,貌似洒脱,其实心里挺介意的,好像如果自己登门去求,就低人一等一样。所以即使他求了很多人,但求的人都和他一样的人,也就是秀才,连举人都很少,更不可能去求这两位进士出身的大文化人了。另一方面,那时袁枚早已名满天下,哪儿知道吴敬梓是谁啊?他会想尽各种办法挣钱,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大学者,家产至少有十几万两银子,相当富裕。但是袁枚又比较抠,经常劝别人不要借钱,要节省、节省,所以就算吴敬梓找他,他也未必给。
至于郑板桥,性格洒脱,并不在乎钱。但他有了钱就去游山玩水,所以很难找到。而且郑板桥是画画的,不喜欢穷酸文人。有一次,有人安排一堆文人在郑板桥的画上题诗,也邀请吴敬梓去了,说郑板桥会来。吴敬梓精心准备了一首诗,题在画上,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郑板桥没来。所以唯一一次机缘也丧失了。因此吴敬梓一直到死,都无缘和两位见一面,也就没钱出书了。
1754年,吴敬梓在穷愁潦倒中去世,毛笔字书稿放在印书局。如果没人给他出书,他的书稿将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朽烂,我们将不知道《儒林外史》,也不知道吴敬梓是谁……
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学生叫金兆燕,就在印书局工作,替他无偿保管书稿。12年后,也就是1766年,金兆燕中了进士。在古代,中进士和没中进士,差别太大了!金兆燕中了进士,有了钱,就把《儒林外史》给刻了,但数量不多,毕竟他刚中进士,钱也有限。直到1803年,也就是吴敬梓去世49年后,另一家刻印社翻刻,《儒林外史》才发扬光大。追根寻源,没有金兆燕这么个既争气、又念情的学生,中国文学将丧失一部巨著!
好了,现在说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怎么样。
嘿嘿,俺老邓觉得不算太好。
嗯?那它怎么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小说之列,而且你前面还说它是巨著?
是,它是巨著,因为篇幅不短,大概相当于《三国演义》的三分之二,而且它很有价值。但我说的价值,主要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以及历史上的地位。《儒林外史》以讽刺小说闻名,题材独特,在我国文学史上当然独树一帜。而且,这部小说描写了明清时期的很多民俗,所以有历史和民俗方面的独特价值。
从艺术角度来看,《儒林外史》采用白描手法,在平铺直叙中透着玄机,透着辛辣的讽刺,自有一番独特魅力。
但是这只是小说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已经变成了才子小说和志怪小说,讽刺的意味大减,文字中透着的玄机也少了很多,因此从文学角度来看,后半部比前半部差远了。加上谈的都是古代文人的事,有关科举的语言太多,或许清朝中晚期的读书人喜欢看,但现代人不会喜欢,除非是研究文学或明清史的。(微信号:老邓de财经茶馆)
吴敬梓写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展开故事情节,“线头”太过漫无边际。他的写作套路是这样的:A出去办事,路上碰到了B,A并不认识B,只是由于某种机缘,两人认识了。然后开始写B,B又认识了C,然后开始写C;C又认识了D,然后开始写D……而且每引出一个新人,往往会引出一大串相关的新人,比如朋友、丫鬟、佣人、当官的等等。关键是他采用白描手法,你搞不清下一场的主角是谁,必须多看一些才知道,但很多新人的名字记不住,所以往往还得回头看。
这种写法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常用套路,较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从王进、史进到鲁智深、林冲,故事逐渐展开,引得后来很多小说仿效。但《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出场,作者施耐庵都会有一段重点描写,比如鲁达出场是这样的:
(史进)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入来,走进茶坊里。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怎生结束?但见: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的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林冲出场是这样的:
(鲁智深)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但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出场全是白描,我认为是一个缺点,因为文学作品应该给读者提示,下一步的重点人物是谁,不能让读者为了记人名太累。何况四大名著都有一条主线,《水浒传》走到宋江,以后的主线就是他了;《三国演义》的主线是刘备诸葛亮。但是儒林外史没有主线,后面的人物和前面越来越没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儒林外史》的缺点很多,这应该是它名声很大、但真正通读的人并不多的主要原因,更别说反复读了。
但是为了有始有终,我耐着性子把《儒林外史》看完了,呵呵。
吴敬梓确实有才华,但他晚年身体太差(三十出头就得了糖尿病,后来颈椎也出了问题。偏偏喜欢喝酒,不仅花钱,而且会加重糖尿病),可能是他驾驭不住这么长的小说的一个原因,亦或许不是谁都能写出优秀的长篇小说,所以我感觉《儒林外史》还是明显不如四大名著。不过正如前面所说,《儒林外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吴敬梓也是我国小说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抛开文学成就,从为人来说,吴敬梓或许颇像李白:都是富裕家庭出身,都喜欢交朋友,都千金散尽,都颇有才华(李白的诗才当然无与伦比),都仕途不顺(吴敬梓甚至没当过官),都饥寒交迫而终……这,大概是文人的一个类型吧。
微信号:老邓de财经茶馆,Laodeng_caff,有更多精彩文章。
前一篇:20160509:周一大跌就买!
后一篇:微解读:苏州土地流拍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