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放水,我们怎么办?

(2016-03-11 13:30:37)
分类: 股票
  最近一直想写朝鲜局势,我也没忘记我一直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写小说《坐庄》,一个是写《财报的秘密》。但是首先是忙,其次是财经界的事情层出不穷,一直没机会写,哎!

  昨天其实有两条重磅消息,一条是我国二月份的CPI已经突破2%,达到2.3%,而事前很多人的预计是1.6%。因为只有低于2%,我国央行的宽松措施才更有余地。但是,在资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的时候,我国的CPI居然不断抬头,2015年12月、今年1、2月分别是1.6%、1.8%和2.3%,绝对是令人恐怖的事情。下面如果继续放水,CPI突破今年3%的“顶线”,是很有可能的。

  央行说CPI上涨是因为二月份天气冷,你相信吗?嘿嘿,冷怎么不把CPI冻下来啊?

  牢骚话不说了。另一个重磅消息就是欧洲央行继续大放水:欧洲央行宣布下调隔夜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40%,并扩大QE规模至每月800亿欧元,较此前扩大了200亿欧元/月,并将QE购债范围扩大至非银行企业债券。此消息一出,欧元跳水,美元也跟着跳水,因为现在市场更担心欧洲经济会拖累全球;原油等大宗商品也有所下跌,唯有黄金在上涨。

  可能很多人认为,人民币挂钩的是“一篮子货币”,欧元疲软有利于我们继续宽松。嘿嘿,假如我们的CPI低于2%,甚至远低于2%,这么说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CPI已经2.3%,继续宽松会是个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聪明资金”会继续往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跑,国内实体经济日益低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股市,越来越存在结构性机会:抗通胀股将日益受到追捧,但大多数股票尤其是创小板,继续雪上加霜。

  那么我们会宽松吗?放心,肯定会。过去几年都在宽松,现在更有理由了:你看,欧盟先顶不住,为了刺激出口,只能……真正的理由是:国内用钱的地方太多了,不宽松行吗?

  呵呵,这两条已经很重磅了,再增加一条。第三条重磅传闻是:有消息称我国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将企业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这么做的穆迪,是在帮助银行抑制正在狂升的不良资产率,并且减轻企业被催债的压力。很多人认为:这对股市是超级利好!因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降低了,企业还债压力小了,不是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了吗?

  我看了只能苦笑:戴了假发就不是秃头了?银行要成为上万家企业的股东,就能促进企业发展了?甚至继续给企业贷款?如果你是一万家企业的股东,你能搞好这些企业吗?

  所以在我看来,这等于把问题掩盖起来,以后继续发酵。得过且过的措施还少吗?

  股民们也没必要高兴。当然,我承认这些措施,都给股市提供了更多机会。但是,看看过去几年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是来如潮水去如风。在这种情况下,谁离最高层最近,离钱(央行)最近,谁发财,因为他们总比绝大多数人能掌握下一步的方向。因此频繁的政策转向,来回折腾,只能让贫富差距更大,老百姓更加困苦。至于股市,貌似好像提供了一点机会,但是散户总体上是被有消息的权贵耍弄,当大多数人觉得有机会时,等于为别人接盘。何况“债转股”未必是真的,很可能是放出来让大家接盘的。

  回头看过去二十年,老百姓买房子,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子,是最安心、最抗通胀的。尤其是过去两年,大家辛辛苦苦,跟着各种花里胡哨的口号和概念跑,但很多人股市上都是亏损的,回头一看,房子居然又涨了一倍(我说的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和房子越来越膨胀的价格相比,股市上越来越萎缩的那点钱不是更加可笑吗?就算能踩稳步点能挣一点,能跑得过房价和真实的(注意是“真实的”)CPI吗?

  究竟是谁,让政策越发左右为难?让阶层日益固化,让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和烦恼?为什么每一步决策据说都是“正确”的,但局面却日益不堪呢?!

  当然,人都有赌性,我也玩股票。但是请记住我的观点:在当今已经越发明确为滞涨的环境下,别指望股市能发财;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最多拿20%的现金玩玩就行了。

  在整体经济越来越恶化、越来越没有战略机会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告诉大家:1、如果你还年轻,可以考虑在一二线城市的工作,并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是刚需,可以在一二线城市买房。2、亲自教育孩子,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培养感情。3、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4、多读书,多思考,充实自己。
  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dengyuanjie100;微信号:老邓的财经茶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