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2015-02-10 08:15:37)
标签:
诗经《诗经》注解李蹊后世 |
分类: 读书 |
这是唯一一篇尚未看完全书而写读后感的文章,但我已经读了一半多,似乎还是有资格写的,呵呵。
《诗经》,大名鼎鼎。但一般人可能只熟悉其中的两三首诗,因为那是遥远中国的语言,实在难懂。我读的是刘毓庆、李蹊注解的《诗经》,中华书局出版。读了一半之后,我的一些感悟如下:
1、《诗经》绝不只是诗,而是经,内容博大,可以了解周代的文化。当然,这必须看注解。两位著者都是研究诗经的专家,他们的注解中包含了过去几千年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看得过瘾。诗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但是,不要神话诗经的艺术价值。这是因为:这毕竟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作品,也处于艺术的原始阶段。当然,里面肯定有不少一些诗篇,如《蒹葭》、《有女同车》、《出车》等。但总的来看,我认为不宜神化它的艺术价值。因为我不相信,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博采众长,并且把一生的精力都用于文学创作,却不如远古时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耕织劳作上的人。
不过我这个观点,和两位注者以及历代先贤的观点都不太一样。他们当然都是赞美诗经写得好,但我总觉得各种赞美都有刻意之嫌。
3、我认识了很多字。这当然是因为过去都用古字的缘故。比如:“隰”指低湿之地,“盬”指粗盐或停止。这些字在诗经中出现得不少,看得多就认识了,呵呵。当然还有上千个现在都不怎么用的生僻字,但我会经常复习记忆,因为古人(包括唐宋元明清)把诗经作为必修课,他们的诗词文章中会有很多生僻字。打好基础,再看他们的文章,就没问题了。
4、后人写诗,的确从诗经中借鉴了很多,所以对理解后世的诗词也有好处。艺术手法就不说了,后世很多人的词句,直接来自于诗经。比如杜牧的《江上偶见绝句》:
楚江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
其中的“差池”就来自于诗经。鱼玄机的《寄子安》: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最后的“厌厌”两字,也来自于诗经,指喜欢、沉迷而不是“厌恶”,呵呵。总之,《诗经》已经沉淀在后世诗人的血液中,熟悉诗经对了解后世人的文学作品,很有好处。
马上就春节了,就写这么多吧。股市没什么看的,呵呵。对了,顺便说一句,刘毓庆、李蹊注解的《诗经》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