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庆历新政---- 2014年第一期《历史学家茶座》读后感

(2014-06-16 10:42:30)
标签: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士大夫

文彦博

宋朝

分类: 读书
  山东大学历史系办的《历史学家茶座》2014年第一期中有一篇聂作平的文章:《庆历新政的左右互搏》,此文长达31页,我看了之后总觉得似乎是在影射当前。

  北宋重文轻武,以制度限制将军的权力,所以对外作战往往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宋仁宗启用当时已名满天下的范仲淹,开始了“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裁剪庞大的官僚队伍,整顿吏治。因为这个时候,整个朝廷的官僚体系已经非常庞大了,吃掉了无数钱粮,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仁宗很信任范仲淹,范仲淹砍掉了无数冗员。他自己也大公无私,不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

  范仲淹下手之重,让其他官员都心痛不已。有一次他将不称职的官员从名单上划掉,富弼在一旁看了说:“你一笔勾销倒是很容易,可你要知道,那些被勾了名的官员一家人都要大哭啊!”范仲淹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吧?富弼也是克己奉公、为官清正的宰相,连他都看不下去了,可见范仲淹改革的决心有多大,出手有多重。所以,作者在评价庆历新政时写道:“如果说有哪一次改革的主政者私心最小或者没有私心的话,我认为非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莫属。”(P89)这个评价可谓最高 ---- 既是对庆历新政,也是对范仲淹这个人。改革,最怕的是既得利益者不敢自我切除肿瘤,但范仲淹敢,而且范仲淹是有名的清官,绝不为自己谋利。

  但庆历新政成功了吗?没有。因为这种改革,触动了北宋统治的基石 ---- 宋朝名义上的统治基础,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从宋初就形成的传统,所以宋朝对士大夫、读书人一向很客气,到南宋也是如此。而范仲淹大力裁撤冗员,等于对士大夫不客气。所以士大夫怨声载道,纷纷上书。仁宗也认识到这有可能威胁到宋朝的统治基础,再加上一些奸臣的肆意栽赃陷害,所以庆历新政坚持了不到两年,就被废止。庆历五年(1045年)初,56岁的范仲淹再次被贬官出京,一切都恢复了原样。

  20多年后的宋神宗,面对庞大的官僚队伍,再一次想改革。但时任宰相文彦博认为:“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免)失人心。”神宗问:“变法对士大夫固然有不少坏处,但对老百姓有很多好处吧?”文彦博答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 咱们大宋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和老百姓共治天下的。文彦博也是宋朝名相,连他都认为不能改革,所以北宋的结局就注定了。

  1046年,范仲淹出任河南邓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被贬为地市级书记,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当然,老范心怀天下,大公无私,或许心中并不十分郁闷。但他必须在文章中抒发感想,并回答政敌。此时滕子京请他为岳阳楼写篇文章,于是诞生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做到了。但他的改革,在整个官僚体系的阻碍下,在皇帝的犹豫下,最终还是失败了。范仲淹在世时已经名满天下,他能力过人,道德完美,大公无私,是历史上罕见的接近“完人”的人。这样的人却屡次被贬,说明什么?范毕竟不是最高当权者,最高当权者有范仲淹的决心、心怀和能力吗?所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