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编者按:
由《你一生的故事》原著改编的电影《降临》正在热映。不同于其它科幻故事中外星人和人类普遍没有语言障碍的情景,它以语言学作为切入角度,极富想象力地描写了两个宇宙间智慧种族的交流,引出了对另一种看待世界方式的猜想。这篇小说荣获了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2005年由科幻世界将其引进国内后,在豆瓣上斩获9.0的高分。
科幻世界由此采访了当时翻译这篇故事的译者李克勤老师。
李克勤
科幻世界译文部主任,资深优秀编辑、译者,去年获得第二十七届银河奖最佳编辑奖。翻译作品有《深渊上的火》《你一生的故事》《诗人》《趁生命的气息逗留》《天渊》《宾克的魔法》《脸上的门,口中的灯》《迟暮鸟语》《独自生还》等,获得读者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1.
Q:您眼中的作者特德·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A:我从未和作者直接交流过,但我认为,通过一位作家的作品来了解TA,是最方便、最主要的途径。特德·姜的作品我是比较熟悉的,除了翻译过他几个最有名的短篇,还编辑过他的作品集。到目前为止,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个作者思维十分精细,极其讲究逻辑。他的一篇篇小说都非常精巧,像钻石一样玲珑剔透,精美异常,作品集里的精品率是非常高的。比如十篇小说,六七篇都可以称之为精品,剩下的两三篇也都可读,相对较差的最多只有一篇。买他的作品集实在是赚到了(笑)。
还有和他本人比较熟悉的作家告诉我,特德·姜写东西非常慢,精雕细刻。从作品看,很可能真是这样。他那种小说,写不快。特德·姜从事写作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名下作品一直很少,至今没有长篇,恐怕这就是原因所在。
2.
Q:在《你一生的故事》里,作为翻译家的女主角有提到“不同语言对应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样作为译者的您是怎么看待的呢?在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最让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
A:小说描写的“翻译”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翻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自己的思维方式“贴近”翻译对象的思维方式。有的译界前辈回忆,潜心翻译一个作家的作品期间,如果他自己写点什么,都颇有些那位作家的风格。从事过翻译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真的不是夸张。所以,小说中的“译者”通过译解外星人的语言,掌握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可能的。
而作为译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那种绕一个圈子、在更高水平上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和文章结构。顺便提一句,我个人感觉,特德·姜似乎对这种类似莫比乌斯环的结构非常感兴趣。他的好几篇小说中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怪圈的影子,比如《巴比伦塔》《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
3.
Q:您在翻译这篇文章当中遇到过困难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困难呢?
A:
但还有些时候,查了半天,到处打听,却怎么都弄不明白。最后联系作者,直接请教,结果人家一句话“这是我编的哈哈哈”,这就非常郁闷了(笑)。
4.
Q:小说中,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被回答是“观察”,这似乎让人有点不甘心,您认为作者是想展示给我们什么意义呢?
A:
科幻小说描写外星人和人类接触,一大半都是对抗。刘慈欣的《三体》就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强大的一方肯定会灭掉弱小的一方。所以大家都得藏起来,只要暴露,必定被宇宙中更强大的力量消灭。但另外一些科幻作家认为:不一定啊。我们比动物强大,但我们不仅没灭掉它们,还挺关心它们的。按照这种逻辑,这些作家写了不少高等文明关心我们、带咱们玩儿的小说。这一类作家里还有个小分枝,就是:外星文明高到一定程度,看待人类就跟我们看蚂蚁一样,不爱你也不灭你,无聊了过来瞧瞧你,纯观察。哪种作家的判断更正确?外星人到来之前,谁都不知道。但小说类型多了,读者应该很高兴。
5.
Q:文中所提到的外星人的思维方式“目的论”,会对您的思维方式有影响吗?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您有什么看法呢?
A:
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哪有那么容易撼动啊,都定形了(笑)。
小说中外星人的那种思维方式,相当于咣当一声,前因后果过去未来,一切的一切,全都明白了。这有点像佛教中的“佛”,过去现在未来,一瞥之下了如指掌。说实在的,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思维方式了。按佛教的说法,这叫神通。我们凡人怎么可能奢望神通呢。所以它不可能真正、切实地影响我或者任何人的思维方式,只能让我们遐想、神往。这就是科幻和科学的区别。科幻让我们遥望远方,至于具体怎么去那儿,它不管这个。这是科学的任务。
6.
Q:《降临》1月20日在大陆未删减上映,您去看过了吗,有什么评价呢?
A: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有更多问题想问李克勤老师的,欢迎转发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