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2014-12-24 09:45:11)
标签:

杂谈

转自:文汇报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国产科幻片制作发力点在哪儿

近期,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之作《三体》将被拍摄成电影的消息及美国科幻大片的热映,引发了国内科技、科普界人士的关注。上世纪70年代末,上影厂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在银幕上投下了第一束科幻之光。近年来,我国也曾有过《机器侠》等科幻电影,却不足以打动观众。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科幻电影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为此,本刊约请李新洲、卞毓麟、钱建平、陈波、徐杰等理论物理、科普及影视创作方面的专家座谈,希望其中的一些见解能有助于我国科幻影片制作找到发力点。

——编者

科普图书

有一个文化现象:其实早就有很好的科幻图书在等着大家看,可却少有人问津,科幻大片放了才开始受到关注。如何在平时也能让这些精彩的科学读物吸引公众?

《星际穿越》放映以来,各种各样的媒体上面都有大量的报道和讨论。比如此片的科学顾问、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就很受关注。其实他不仅仅是科学顾问,这个片子开始就是他在构思的。索恩是世界很前沿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跟他就科学问题打了三次赌,但都输了,此人在2006年首先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事后有媒体采访他,问这个片子跟最初的构思有多少不同,他说整个故事情节已经面目全非,但是科学的核心留下来了。我想作为一个科学家,最想留下来的就是科学的核心。

当然,这个片子科学知识的亮点,譬如黑洞、虫洞、时间旅行等专业术语,也随着片子的播映受到了关注和追问,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文化现象,其实早就有很好的这方面的书在等着大家看,譬如和《星际穿越》相关或相近的普及类科学读物就有几本很好的书,如索恩本人写的《黑洞和时间弯曲》,加来道雄的名著《超越时空》,还有霍金不久前出的《我的简史》,这些书都在书店、图书馆等着大家看。现在的情况是,这些好书平日少有人问津,科幻大片放了才受到关注。这种文化现象提醒我们,如何在平时也能让这些精彩的科学读物吸引公众?从事电影工作的几位专家,可能更有发言权,比如说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制作出像《星际穿越》这样的一部大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获奖的影视作品和书籍每年都有一些,但两者相通极少。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完全可以写成很好的书,获得各种大奖的书,也可以拍成科普片、科幻片。为什么不能资源共享呢?

电脑制作

中国能不能拍出类似《星际穿越》或《地心引力》这样大片的核心要素是艺术家奇妙的想象,加上精湛的电脑技术。现阶段中国在影像制作,尤其电脑制作上都还有差距,我们没有经历过大片时代,美国是一部一部大片积累起来的。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上影集团的张建亚导演在上影数码公司支持下,用比较前卫的电脑制作手段拍了《极地营救》和《紧急迫降》两部片子,是中国电影涉及数码技术较早的尝试。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电影的技术支撑还做得很不充分,像美国这样的电影工业体系尚未形成,所以视效大片始终是我们的软肋。第二,导演要有这样的意识,或者说有这样的知识准备,然后才有可能和电脑工程师群体合作,共同把这类东西做出来。

中国电影要有质的飞跃,除了在内容上积极开拓、扎实表现之外,对于科技的运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年轻的电影导演要积极地拥抱科技;科技人员也要主动地参与电影创作,当这种跨界的人才出来的时候,中国电影的视效大片就有望成熟。

受众科普

中国目前要制作科学题材的大片,环境和条件都还不够成熟,包括科学基础、受众基础层次,每一个环节都有缺失,科学、科幻题材的电影要推向更大的市场,受众科普教育得跟进。

从科幻电影发展来讲,从离现代科学很远的《星球大战》,到与理论物理最新进展有关、动用各种电影表现手段把那些科学的部分表达出来的《星际穿越》,科学元素越来越丰富。但《星际穿越》包括《地心引力》这些影片,整个故事结构很简单,导演的重心还是在人性关怀这个主题。可以想象感情的部分,那些产生冲撞力的东西,放到大的时空范畴里,会产生多大的戏剧冲突。就像片中的父女感情,放到五维空间去触碰,所有观众,特别有孩子的人,都会被这样的感情部分打动。最近美国几部大片都是放在太空、宇宙的大背景下,但关注点还是回归人的感情。

在地球讲故事有别的路子玩,但是往太空去,会把故事张力放得更大,市场卖点也更大。我想他们在推这个片子前,肯定做过很多市场调查,所以他们在打这个点的时候,会加入大量科学的常识信息,讲虫洞、黑洞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在科学界也是老生常谈了,为什么那么热,就是因为电影载体产生的热潮,反过来对票房会有推动作用。

美国电影体系那么多年过来了,他们专门做商业片的人也深谙艺术,商业和艺术结合得很好。另外他们也有很多独立电影,完全不走商业路线,包括影院也是,有的影院专门给小众看,影片等级划分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

文化底蕴

如果国内要拍科幻大片,应该选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家与科学家来担当。

《星际穿越》是一部由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而生的作品,但是合作的前提在于不仅要求艺术家,而且也要求科学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两者合作才能卓有成效。我现在用影片中为什么将遥远的星系取名为萨杜恩星系为例,说明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萨杜恩星系的虫洞是指一条时空隧道,出口就在萨杜恩星系,入口在太阳系土星附近。依照人类现有的航天技术,是难以直接飞达遥远的萨杜恩星系的,影片提到了飞船历时8个月才飞过火星,抵达土星需要2年时间(这时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绚丽的土星环)。在萨杜恩星系中,以卡冈图雅为中心的星系的一个恒星系统里有3颗星球,可能适合人类移居。影片中,库珀在进入虫洞时,高喊“再见了,太阳系”,开始了离开银河系前往萨杜恩星系的旅程。

萨杜恩是罗马神话中的农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克罗诺斯。农神克罗诺斯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盖亚之子,篡夺了天神的王位,统治宇宙,后被他的儿子宙斯废黜。宙斯在罗马神话中称作朱庇特。在天文学名词中,乌拉诺斯为天王星、朱庇特为木星,而萨杜恩为土星。由于科学名词与神话人物名字的纠缠,汉语用金、木、水、火、土命名行星,而英语用神话人物命名行星,这些语言上的偏差造成了一些影评家发出“土星附近有黑洞”这样的错误理解。如果不用音译,萨杜恩星系应译成农神星系。农神不是土星,此萨杜恩不是彼萨杜恩。诺兰在编剧中,已暗喻地球出现了农业粮食危机,需移居到农神星系才能拯救人类,只有萨杜恩(你理解成星系也罢,理解成农神也可,但决不能理解为土星)才能解决危机问题。这样的暗喻,没有相当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构思出来的。如果国内要拍科幻大片,应该选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家与科学家来担当。

跨界合作

这些年,每当有一个票房好的科幻大片出来,都会成为话题,大家议论时也提了一些好的设想。我们现在一方面缺乏优秀的原创科幻小说,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影视创作编导和科研精英的合作机制,缺了这两端,如何能出精品?

讲到国内科学、科幻类电影,其实做电影的人对科学知识所知甚少,这跟美国差距太大了。美国八大公司的大片中,每年会有科幻作品出来。我们导演的培养路径有局限,加上跟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跨界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很少听到有科研机构专家或大学教授跟电影主创密切合作研发科技影视产品。这样的现实下,很少有导演能够驾驭一部科幻大片。

这个源头肯定是编剧,科幻小说在中国原创小说排行榜上,一直是不温不火。每年在上海书市、全国图书展上,科幻作品荣登宝座的似乎还没有过。原创科幻小说缺少的话,编剧怎么编,加上导演的功力又驾驭不了科技,然后又缺乏和科研精英的合作机制。缺了这两端,如何能出精品?只有形成科学家和电影导演密切互动的良性循环,我们的原创科普大片才可能成规模地冒出来。这个话题既是给科学家的,也是给电影人的,更多是给小说作家的。

现在愿意投钱的基金不少,关键是要有好的科幻小说。一部美国大片,使得上了年纪的科普作家很兴奋,但一大批青年科普作家在哪里?中国现在不缺影院,银幕数那么多,硬件都有了,就是缺内容,这方面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如果电影市场进一步放开,进来的大片会更多,仅我们电影频道现在一年播出几百部影片,将近3%左右是科幻大片,包括《世界末日》、《哥斯拉》、《X战警》、《蜘蛛侠》、《鬼风暴》、《迷失侏罗纪》、《生化危机》等等。

中国现在资金不愁,科学家和电影公司也不少,电影本身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产物,但是中间的缝隙,没有人能粘合起来,这个粘合就是跨界的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