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经济议题实在枯燥。手里没有多少余钱,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似乎跟自己也没多大关系。除非物价涨的不能承受。但是先后读到下面这两篇文章还是很有启发。忍不住转载与大家分享。
歐債危機下的人民幣走向
2011-05-23 台湾《工商時報 》社论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預測報告,由於新興市場的崛起,將使美元喪失全球主要交易貨幣的地位。該報告進一步指出,歐元是近期美元的最大對手,人民幣則是長期的強大挑戰者。其實不用等到世銀的報告,金融市場人士早就對此趨勢了然於胸,只是這個過程會多久,而且中間會發生什麼變化,才是各方更關切的事。
世銀的報告倒是給大家一個具體的參考時間和理由。世銀表示,新興市場勢力崛起將促成國際貨幣體系的巨大改變,尤其是各國與跨國企業用來交易的貨幣,由美元主導的局勢將在未來15年開始出現變化。因為世銀預測在2025年之前,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南韓和俄羅斯等6國將占全球成長的一半以上。而且新興國家在2025年前,平均每年成長4.7%,是已開發國家平均成長率2.3%的2倍。
事實上,自歐元進入金融市場之後,美元獨霸全球的地位就開始受到侵蝕,世銀的預測報告,應是依據歐元自2000年以來的進程推測而來。此時我們回顧歐元誕生至今的變化,將有助於了解未來各主要流通貨幣的可能演變,尤其是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的三角關係。
1998年6月歐洲中央銀行正式成立,1999年1月歐元進入國際金融市場,並允許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進行歐元交易。歐元紙幣和硬幣則於2002年1月才正式流通,2002年7月各國貨幣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雖然英國、瑞典等未加入歐元區,但目前歐元區仍有包括德、法在內的17個成員國和3億2千萬的人口,其經濟規模和美國差不多。
2002年起歐元開始自低檔往上走揚,從1歐元兌0.8美元一路往上,雖然其間有些波動,不過走升的基調都沒改變,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達到1歐元兌1.5美元以上的高峰。而同時間,代表美元強弱的美元指數則從120以上,一路滑落至75以下。這段時期可說是歐元揚眉吐氣的年代,也是美元地位動搖的時期。因為歐元的強勢,讓歐洲人更加印證建立歐元的正確性。
不過2008年的一場金融海嘯,卻讓歐元遭遇挫折。這場由美國引爆的金融危機,歐洲許多國家受傷慘重,在這個危機時刻,全球投資人反而選擇美元做為避險標的,美元指數從谷底翻身,從75以下跳漲至85以上。歐元不但沒有得到好處,反而直線滑落至1.25美元。此時市場人士對於歐元的未來能否維持強勢,開始出現疑慮。
儘管美元是市場危機時的最佳選擇,不過美國經濟不振卻是長久以來的問題,尤其美國聯準會後來持續執行的貨幣寬鬆和低利率政策,使美元不弱也難,歐元也因此反彈。然而2010年中,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相繼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必須由歐洲央行出手挽救,否則就要面臨破產,歐元再次受到打擊。但歐元區到底不是同一個國家,應該如何處理區內國家的政府破產問題,各國之間存有不同的意見,不斷出現各種紛紛擾擾,以致事隔一年至今,這幾個國家的主權債務問題迄未解決。這段期間,美元和歐元就像蹺蹺板的兩邊,此起彼落,震盪不已,極不穩定。
就在歐元區國家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同時,2010年6月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也是一般俗稱的二次匯改。中國願意採取上項措施,雖然是因為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施壓,但歐元危機的發生也是重要因素。因為在希臘等國債務問題爆發後,歐元匯價直直落,兌美元迅速貶值,最多甚至貶了25%,人民幣若還一直釘住美元,將不利中國和全球的貿易。因此人民幣要以一籃子貨幣的概念來調整匯率,這就是二次匯改的精髓。但後來美元和歐元之間的「此消彼漲」,使得人民幣自宣布匯改後,升值的幅度相當有限,雖然讓美國政府很不滿意,但卻是這段期間最穩定的貨幣。
從世銀的報告可看出,世人已不能忽視人民幣的地位,而中國也愈來愈有能力決定人民幣調整的速度和幅度,因為美國和歐洲各有自己尚未解決的難題,人民幣更有理由選擇走自己的路。雖然有不少分析師認為人民幣應該一次升足,以避免熱錢不斷流入而造成泡沫現象。不過從以往的軌跡觀察,中國政府一直依著自己的腳步在調整匯率,去年以來升值約5%,未來的升值幅度應該相似,而「摸著石頭過河」顯然是中國政府在處理變局時的最高指導原則,因此幾乎可以肯定人民幣不可能大幅波動。據此以觀,新台幣匯率的調整,就更不能只看短期美元的進出了。
筷子經濟圈
20餘年前初訪中國大陸時,深感其未來經濟輻射力,曾杜撰新詞「筷子經濟圈」,意味其影響力將隨著筷子的分布軌跡前進。
原因無它,西方文明如大浪淘沙,淘淨了東方亞洲的服飾、建築、曲樂、美術,甚至語言、政體,但威力再大,再過千年也淘不掉人們吃飯時手中握的兩根細枝。筷子背後的生命力及傳播邏輯,必然有其千古不變的道理。
筷子包容性超過孔子
今日中國經濟體量巨大,其榮衰固然影響全球,然而真正與它「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還是使用筷子的區域。凡使用筷子的,都落於筷子經濟圈之中;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區域概念,例如,羅馬的中國城,雖然遠在數千里之外的義大利,但這方圓僅以公里計的社區,也屬於筷子經濟圈。再如,洛杉磯的韓國城,其榮枯亦與筷子經濟圈相生相伴。
今天,大陸及台灣的學者、媒體,好用「大中華經濟圈」來指謂中國經濟發展重心,其實,這有點自絕於人的味道。日本方面,亦有「漢字經濟圈」說,中國人大為叫好,然而這又難脫文化霸權主義之嫌疑,韓國人首先就不會同意,新加坡人也不會樂意,到頭來還是淪為一個中國人自娛自樂的概念。
筷子是中性的,它不是熊貓、不是長城,東方亞洲幾十個民族都在用它,概念上它沒有壟斷性,乃是一種自然的親和概念,人們甚至不必去追究它的起源。然而,筷子事實上又是一個千年不易的紐帶,這麼多的不同民族、語言文化,經過千年的文明衝突洗禮,它依然靜悄悄的存在著。
若談文化的延續性、文明的關聯性、民族關係的模糊性,世界上可能沒有比筷子更為突出的例子了!
筷子的中立性及包容性超過孔子,中國最好不要企圖去占領它。筷子既實用又有著強大的外延性,西方洋人也在開始學著用它、接受它;筷子的傳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某種意義上,筷子的「軟實力」遠遠超過孔子。
另一種全球化的概念
很明顯的,中國經濟總體量已經足以撼動區域,然而眼前的中國經濟自身也已面臨巨大困難。值此歷史關頭,最要不得的就是放任民族主義孳生、臆想漢唐盛世,企圖使中國經濟演成為區域霸主。柔性的筷子經濟圈一朝變成剛性的「宗主經濟圈」,或與其類似的「大中華經濟圈」、「漢字經濟圈」,中國勢必在區域內、乃至世界範圍內落入歷史輪迴。
筷子,其實可以作為「另一種全球化」的象徵概念。全球化就是一種跨越國家主權的概念;若每個國家都死守國界主權、經濟主權,根本就沒有全球化可言。然而,當前的全球化模式,多少帶著霸權主義的色彩。一旦大欺小、強欺弱成為打交道的潛規則,全球化就成為一個以槍炮為後盾的不名譽理念了。
而筷子呢,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不過是一雙吃飯的傢伙,不是刀槍,不是高科技;有錢人用銀的,窮人掰下樹枝也能用成筷子。對於一個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的當今世界,用筷子精神進行跨國家、跨主權的合作,形成一種誰也不能壟斷誰、大小強弱皆欣然就之的狀態,則誰能與其為敵?
中國面對今天的世界,其實是在打兩套拳;文化態度上打中國拳,經濟關係上打西洋拳。這兩套拳路數終究不同,揮舞之際經常招數矛盾,自己打到自己。例如,中國對自己的崛起,冠以「和平」一詞,意味中國崛起並非如同西方以強壓弱。然而,在世界經濟事務上,中國從來不排斥對西方全球化模式的追隨,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遇上有西方模式的便車可搭之時,中國也從不放棄。
中國兩套拳招數矛盾
倘若套路不改,10年後中國依其經濟總體量,固然可以成為區域宗主,甚至20年後成為世界霸主之一,然而,那真是21世紀的中國所要的地位嗎?衡諸中國自身經濟結構的不平衡,西方模式的全球霸主地位,能夠救贖中國文明嗎?
一個「筷子經濟圈」理念支撐的區域化、全球化模式,將會具有什麼樣的內涵?人民幣在其中的角色為何?貿易協定與當前「國際規範」有何不同?商務合作關係有何特色?法律機制有何新鮮之處?問題也許千百,然創新之樂趣與成就感也將無以倫比。
或許,某位史學家應該放下手頭的巨著,著力研究一下當年筷子的傳播軌跡,由此觸發出一種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也未可知。
(作者范疇为台湾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