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流行的今日,上网与人聊天已是家常便饭,甚至两个使用化名的陌生人都可以彼此聊上半天,说些平常不轻易出口的话。一如真实世界龙蛇杂处,网络天地也不乏骗子恶棍;但多数人大概不会想到,同自己一来一往交谈半天的对象有可能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计算机程序。
能与人交谈的计算机,似乎是科幻小说与电影里的情节,不像现实;但在看不见交谈对方,以及当事人不察的情况下,确有可能发生。早在一九六四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怀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就根据某派心理治疗常用的「以话套话」简单原则,写了个叫伊莱莎(Eliza)的程序,让不少人以为自己真的是与专业心理治疗师对话。
另一个骗过真人的程序,则反其道而行,用上粗鲁及攻击性的言词来激怒对方,以维持「交谈」;这种没有多少交集的对话方式,在网络留言版上屡见不鲜,也容易让人失察。还有人把这种与人聊天的计算机程序(chatterbot)用于择友网站,并骗过一位出名的心理学家,让他与程序虚拟的俄国美女通信长达四个月之久。
设计出能与人实时交谈、而不被识破的计算机,一直是人工智能界追求的圣杯。早在一九五○年,英国数学家涂灵(Alan Turing)就提出了出名的涂灵测试:只要与真人交谈五分钟而不被识破的计算机程序,就可算是拥有人的智能。自一九九一年起,在美国发明家列伯讷(Hugh Loebner)的赞助下,每年都有一次公开的涂灵测试竞赛,迄今还没有任何计算机通过测试。由此可见,计算机程序或可骗过没有戒心人士于一时,但面对存心挑错的裁判,要想不穿帮可不容易。
列伯讷奖的涂灵测试,是将参赛的计算机程序与真人配对,同裁判分别交谈五分钟,看裁判能否分辨得出其中哪位是真人,哪位又是机器。除了表现最好的计算机获颁「最像人的计算机」(The Most Human Computer)奖外,与计算机配对的几位真人同时也角逐另一个「最像人的人」(The Most Human Human)奖,也就是最不会被裁判误以为是机器的人。
有人或以为表现得比机器更像人又有何难?但我们可以自问:平日与人交谈,有多少时候只是寒暄问好或言不及义?这样与学舌的计算机又有多大差别?好在人类以语言沟通时的灵活变化,远非硬套规则与例句的计算机所能企及。更重要的是,以文字沟通的计算机没有情绪与感情可言,也少了同理心,难以与人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所以一般计算机想要真正通过涂灵试验,并非易事。
从最近IBM沃琛计算机的表现来看,如果计算机的资料库够大、速度够快以及软件够灵活的话,终有通过涂灵测试之日;甚至能以口语交谈、并试图揣摩人心的计算机也终将出现。问题是:计算机终究是接受指令行事的机器;许多人脑轻易能做的事,得花许多人大量的时间精力才教得会计算机。除非有自发性学习及突现智能的计算机出现,否则「魔鬼终结者」还是科幻的产物。(作者潘震泽为生理学教授,科普作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