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谦谦君子
谦谦君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726
  • 关注人气:2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腔调

(2011-02-19 07:53:50)
标签:

文学

胡赳赳

北京的腔调

泰国

谦谦君子

杂谈

分类: 读报有感

                  

 

年轻时赶上那个时代(几乎所人都把自己视作文学青年),把手中仅有的一点零钱都去用来买新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伤痕文学”了。想来恍如昨日。但最近的一、二十年却几乎忘却了中国文学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反而一头扎进英美文学的书库尽情吮吸。也许是因为以前没机会或没能力直接阅读英文书籍的缘故,而在美国生活的几年,最大的满足和收获就是可以直接接触和阅读英文书籍。

 

不经意间看到台湾报纸介绍大陆文坛新人,胡赳赳和他的《北京的腔调》让我再次把目光从转回中国文坛。在百度搜索,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著名“知道分子”胡赳赳原声出场穿梭于人群的缝隙之中,寻找那么一点诗意和生趣。他似乎不在意真相,而是热衷于猜人性之谜:冯小刚、余秋雨等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令人着迷!你可以不知道《新周刊》,但决不能不知道胡赳赳在他面前,很多人感觉自己还不够聪明也有很多人以为胡赳赳只是有点小聪明。

 

我还没有看到《北京的腔调》一书,但我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够聪明。否则不会从台湾报纸上才得知有胡赳赳此人和《北京的腔调》此书。下面是台湾报纸对该书和该人的介绍。

                       

                             反讽文风走红 胡赳赳和他的《北京的腔调》

 

大陆作家胡赳赳年前出版《北京的腔调》一书迅速走红,以反讽且幽默的笔法调侃社会现况,出版数日即高居排行榜前列,几乎掀起「赳赳体」文风。知名作家陈丹青在序言中说,「只有80后的领军人物韩寒才拥有如此才华毕露的语言天赋。仅仅只有一个韩寒是不够的,胡赳赳的新书意味着知道分子背后的知道分子原声出场。」

 

     胡赳赳说,这是本适合在返乡路上阅读的贺岁书。书中记录的情绪、腔调和经历,折射外地人在北京及所有大城市生活的现状。书里既有诗歌、随笔、也有虚构性小说,但其表现目的都是一样的。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知道城市的异乡人在这一年里做了什么,希望抒发什么感情。

 

     文字简短利索

 

     《北京的腔调》一书走红,恰巧与日前来台的中国批判作家许知远的言论相呼应,「公民社会的集体情绪缺乏一个出口」,而胡赳赳的文风恰巧符合某种情绪宣泄。有人说,奔「一夜情」的女文青包里都带上这本书。

 

     胡赳赳现任新周刊杂志主笔,文字简短利索又不失媒体人的敏锐观察,他在《北京的腔调》中一篇短文〈近期打车超过房租费〉写道:

 

     计坐过:现代、夏利、富康,还有在现代城扒活的面的黑车。比较起来,夏利车太破,富康车性价比稍高,现代车前座太狭窄,黑车简直就是运猪车,毫无质量可言。

 

     乘客不满意,出租车司机也发牢骚。因为他们也要交份钱, 每天一出工,就背着债。北京老堵车,可能八小时才能还清一天的份钱,八小时以外才是赚的。跟陈志武教授探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却不富有的话题时,他提到勤劳对冲了制度成本,却 一时举不出合适的例子来。我说,这意思是不是每个人就跟司机一样,先扛着体制的份钱呢。

 

     他说,这个例子好。

 

     脱去记者外衣

 

     陈丹青在《北京的腔调》序文中写道:「他太不像记者了:如今各报记者多么有见识啊,能对一部电影轻描淡写说两句,不讥笑,已属稀罕。我不想说挑剔、挑刺、职业性冷漠等等是记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这一行,也会是个例外。」

 

     6年时间里,胡赳赳正在自动剥去身上因袭职业记者的外衣,他如今的文体更加多变,从追求新闻影响力到影响人的内心,作者身上镜子般映照出来的文字更加温暖人心。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削弱自己话语的力量、优雅的趣味和犀利的批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