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缘人的“虚拟空中家园”

(2011-02-10 10:57:30)
标签:

互联网

文化冲突

归属感

未名空间

谦谦君子

杂谈

                       

边缘人的“虚拟空中家园”


去年年初在加勒比海游轮“嘉年华”号邂逅一个人出外度假散心的年轻K女士。她分别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学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州的一间大型制药厂找到工作,并在那里安家(分期付款买房)落户,过着一般美国中产阶级衣食无忧、平淡、毫无变化的生活。虽然只有30多岁的年龄,但交谈中却很难感觉到这个年龄对生活和未来应该有的无限期盼和憧憬。

 

同一艘船上呆久了,交流便变得无拘无束起来。谈话中得知其丈夫是山东老乡(留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奖励她单独出来散心、休息),更增加了这种亲切感。其丈夫虽然是分别在国内的两所知名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但当时为了奖学金选择了在美国排名并不是很靠前的匹斯堡大学读的博士。结果,毕业后丈夫的工资收入远比不上硕士学历的K女士。因此,便一直感觉抑郁不得志,希望寻找机会回中国发展。为了归不归的问题,小两口陷入两难。在国内当中学老师的K女父母说,你们要是有个当大官的父亲,你们就回来。否则,别看着别人官(商)场得意而羡慕不已。这个问题,也正好是号称“海外华人第一门户”网站的“未名空间”永远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躺在游轮泳池畔慵懒闲聊时,这个话题自然成为K女最关心的话题。当然,她还谈到了一些其他在国内生活的人感受不到或不关心,但在“未名空间”却十分热门的新闻和话题。有些观点,甚至让我感到有些惊讶与不解。

 

虽然,此前也偶尔浏览一下该网站和另一个类似网站(此网站更关心政治议题),但感觉此类网站用户基本为70后、80后世代到美国留学和生活的人。他们既不十分关心住在国(比如美国)身边发生的事情,而对中国国内发生的事情又不是十分清楚,最热衷讨论的就是偶尔回国期间在家乡所遇到的不愉快经历和在办理回国签证(他们本人虽大多持有中国护照,但他们年幼的子女一般都已入籍美国)时在中国驻美各地总领馆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与K女交谈中,我询问为什么连美国正在上映什么电影、电视连续剧都不知道呢?她说,每天在白人当家作主的公司上班,为了生存、不被淘汰或解雇,一天应付下来已经精疲力竭,回到家又要带孩子。哪有功夫看当地美国人的报纸和电视新闻?那是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无关!上“未名网”,或从网上下载中国连续剧看看多省心。我顿时明白了未名网存在的必然和必需:给没有归属感的“边缘人”一个“虚拟的空中家园”。

 

回国后试着上了次该网站,未果。来曼谷后几乎已经忘记该网站的存在。昨天,无意间登录该网站,居然成功。但也许是回国以后的这半年多时间里,浏览了更多的国内网站,或因为在新浪的博客圈子里结交了更多朋友(爱屋及乌)的关系,本来就不合自己胃口的“未名空间”,感觉更加变得孤芳自赏和自恋自弃:一.话题小众。无论是BBS,还是博客内容,所谈话题永远只围绕鸡毛蒜皮之事聒噪;二.文字内容粗燥,版面设计丑陋。因为不认真、不尽心、不努力,把美丽的中文糟蹋得不成体统;三.用户们自怨自艾、犹豫不定、自我边缘化的情绪与中国大陆红火热情的节日气氛南辕北辙;四.美丑不分、良莠不齐。既然都是留学生群体,教育水平和知识范围应不是问题。但却既找不到对身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找不到对自私、狭隘行为的批评......

 

虽然很同情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国外定居的人士(我也算其中之一)。归不归国是个很个人的问题。取决于很多客观和主观因素。但是,会不会把自己边缘化,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永远唱赞歌和“主旋律”有些让人心生疑窦,但总是关注负面东西,不惜鸡蛋里面挑骨头,却是会影响心境(甚至身体健康),破坏对身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一孔之见,如有得罪,敬请原谅!

 

边缘人的“虚拟空中家园”
湄南河西岸中式庙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