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迟到的喝彩也好,称微笑或甜蜜的复仇也好,近来美国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脸上的笑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灿烂而美丽。

春天里的美国最高法院
就在各大媒体、特别是晚间电视谈话节目,无一不在批评、嘲讽奥巴马总统面对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反映迟钝、软弱并发表过于简单化讲话的同时,美国各主要报纸如《华盛顿邮报》等却对希拉里赞赏有加。与两年前相比,媒体对待希拉里和奥巴马的态度仿佛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无论是奥巴马政府执政满一年时的民意调查,还是进入中期选举后,民主党为保住参、众两院多数党地位在苦思冥想、却又无计可施的当下,希拉里国务卿都是奥巴马政府中最受欢迎的政府官员。民调显示,奥巴马总统的执政满意度从就任时的70%一路下滑,而希拉里国务卿却一直保持60%以上的满意度,且经常领先于奥巴马总统十到二十五个百分点,以至于许多当年投票选择奥巴马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希拉里的表现出乎预料。电视政论节目评论员莎拉.昆恩在《华盛顿邮报》(Sally
Quinn)题为《希拉里.克林顿应该成为副总统》的文章颇能表达很多人、特别是当年为希拉里未能当上美国第一位女总统而饮恨的女性选民、及目前为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面临困境(有可能因选民对奥巴马执政的失望而失去民主党目前在参院所占微弱多数席位及众院多数党地位,并重蹈2006年中期选举覆辙)而心急如焚的民主党人心声。

2008年大选中支持希拉里竞选总统的高中生(Ms.He Pingping 提供图片)
莎拉.昆恩在文章中说,人们应该认真考虑让希拉里.克林顿当副总统的问题。其理由是:希拉里比人们预期的还更加努力工作。她完成了一些几乎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当奥巴马总统在全世界人面前扮演“好人”(扮白脸)的同时,她作为代表美国及美国总统的特使,在朝鲜问题、伊朗问题、以色列问题等国际事务中扮演出力不讨好而又招人厌的“恶人”(扮黑脸)角色,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昆恩称赞她是一位真正的团队合作者。声称,假如希拉里不满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至少从外表上人们一点也看不出来。对奥巴马总统,她表现得忠诚而全力配合,与白宫行政团队的其他人同样保持良好关系。假如她因被派往外地出差而被排斥在华盛顿政策决策圈外,人们并没有从她脸上看出任何不高兴。相反,看到的是乐于受命并全力以赴。另外,人们预期的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将成为麻烦制造者的问题也没有成为现实。相反,这位前总统不但非常支持妻子希拉里和总统奥巴马的工作,而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及公众形象极其谨慎而又低调。总之,反对希拉里成为奥巴马竞选连任(2012年)搭档将是非常不明智的。
那么,希拉里会成为怎样的竞选搭档呢?作者写道,从国务卿的工作中,我们已经看出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团队合作者;从民主党的竞选角度讲,她精力充沛、坚忍不拔。如果能统合希拉里和奥巴马在2008年选举中各自所吸引到的不同层面的选民,两人的结合将是所向披靡。何况希拉里还有其独立性及独到之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只要希拉里出马,共和党的莎拉.佩林,甚至“波士顿茶党”都将不堪一击。仅就从政经验而言,共和党内目前的风云人物: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 鲍比.金都(Bobby Jindal)、提姆.跑兰提(Tim
Pawlenty)以及佩林(Palin)将都不是对手。
昆恩在文章中进一步写道,从年龄上讲,希拉里作为奥巴马的副总统搭档竞选,到2012年也还不算太老,甚至2016年仍有机会竞选总统。那时,希拉里69岁。比里根总统1981年就职时(将近70岁)还年轻,更是比2008年代表共和党竞选总统的麦凯恩(72岁)年轻。最重要的是假如她是副总统,而奥巴马总统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做满任期的话,她可以随时补位,成为总统。
事实是现任副总统拜登将会使这种假设变成可能。昆恩引述《华盛顿邮报》在介绍拜登时所用的词汇称,拜登是一名成功的、经验丰富的在外交事务专家,并因此深得奥巴马总统信任。他曾长期担任参院外委会主席,对外交事务的处理得心应手。昆恩指出,拜登本人无意参加2016年的总统竞选。他最热衷的是外交事务,如果不作为奥巴马的竞选搭档,他是一位最理想的国务卿人选。熟悉副总统拜登的人曾说过,国务卿是他梦想的职位。
毫无疑问中期选举后,希拉里和拜登有可能互换职位。一旦奥巴马总统宣布这种位置互换,国会参、众两院就会根据相关法案对其展开程序任免。随后,希拉里就可以立即开始为2012年奥巴马竞选连任投入选战。当然,期间她必须在白宫履行副总统职权,并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而拜登只需要参院的简单认可便可就任国务卿。当然,奥巴马也可以等到2012年再选择希拉里搭档竞选,但那样,拜登将成为一个坡脚的副总统,而奥巴马还必须另找一人担任国务卿。
由莎拉.昆恩的文章不难看出,民调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杠杆作用,媒体可以因一时的偏见与好恶而选择为谁喝彩(克林顿夫妇从政伊始,便失宠于媒体,并因此吃尽无数苦头),但当民调以无可争议的数字说话的时候,即使是为了行业竞争、收视或阅读率竞争,媒体也必须选择站在道德与大众的一边让事实说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