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古典舞中形式美的意蕴表现---知春路舞蹈培训

标签:
知春路舞蹈培训文化 |
分类: 舞蹈 |
形式美体现在一切艺术之中,同样也包括舞蹈艺术。朱立人在《舞蹈与舞蹈美学》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舞蹈美是一种以人体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朱立人,舞蹈与舞蹈美学[R],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5)舞蹈的形式美以人体为媒介,可以说是人体美的最高展现。舞蹈作品通过训练后舒展协调的肢体,舞蹈动作的合理编排,舞蹈队形的自然流动,舞蹈演员的生动表演,带给观众最为直观的形式美的感受。中国古典舞融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美的最高体现。
一、中国古典舞中的“内部”与“外部”形式美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形式美与“外部”形式美。我认为一切的美都是由内而外的,舞蹈外部的表现无论多精湛,都必须以“内部”形式美为基础,为支撑。中国古典舞在追求“外部”形式美之前,应先找寻其“内部”形式美的根源。
(一)、中国古典舞的“内部”形式美
1、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
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强调适度。情感要适中,抒发情感要节制。力求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思想,从天地万物相处中求和谐思想。在情感表达上,由于受到“中和”的影响,体现出含蓄、曲折、意犹未尽,它使得中国的古典舞的艺术形象、动作规律等绝不会像西方舞蹈那样直来直往、硬碰硬,而是充满了圆润柔和的“中和之美”。
2、中国古典美学核心命题——形神兼备
“形”是对象的外部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神采。舞蹈运用人体动的画面、线条和节奏有机地连接,构成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动作幅度大,运动速度高,瞬息万变,特别是舞蹈表演者通过表现对象的神情,使舞蹈的意境得到更深刻的开拓,从而使舞蹈造型能给人们以更多的想象,触动人们的情思。这就是“形、神”在舞蹈艺术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3、中古舞蹈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气涌韵随
舞蹈的情感是通过动作来表示的,动作上有抑扬顿挫、缓急轻重、刚柔粗细。这些有意识的动作,需要呼吸在其中贯穿下去,才能使大家接受这种感情,同时又在气的运行中才能理会这种情感和想象。中国古典舞在任何动作过程中都讲究意念明确、气息通达、迂回曲折、动静求圆、意念先到,而后见诸于形的。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传统的精华相通。
有研究者认为,“一些毫无内容的基本训练可以搬上舞台, 并使人产生美感, 这一点对于其它艺术往往是不可思议的。”(李春燕,谈舞蹈艺术的形式美[J],安阳大学学报,2003.9(7),127-128)笔者以为,这种将“内部”与“外部”形式美分离的看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内部”形式美是“外部”形式美存在的先决条件,“外部”形式美必须遵循“内部”形式美要求。
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以“拧、倾、圆、曲”为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古典美学要求的舞蹈动作,绝不是舞蹈创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以“汉·唐”风格古典舞(汉唐古典舞:遵循中国古代舞蹈文化传统,以汉、唐、明、清舞蹈风格为支点,形成的中国古典舞流派。)为例,所有的舞姿动作都遵循了“内部”形式美的要求。不仅仅在静态造型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味,包括动作连接、队形调度,都体现出一种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美。
二、形式美法则在古典舞中的应用
(一)、对称均衡
自然界中最常见到的形式,人体的五官四肢、植物的叶片、建筑的结构,由于这些特性,使人们习惯于看到对称均衡的事物,当看到不均衡时就会觉得失重、不协调。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的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这一法则最明显体现在舞蹈队形的编排上,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均衡,队形的变化要利用好舞台的每一个空间。经常使用的舞蹈队形包括园、正方、三角、横排等。也不是说不可以使用不对称的队形,可是如果在舞台上长时间的不对称,就会显得视觉的不舒适,舞台重心失衡。
(二)、单纯齐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好听的音乐拥有的是最简单的唱词、曲调,同样,最好看的舞蹈,也不是繁杂、凌乱或一味的动作堆砌。
在舞蹈的编排上首先要注意动作风格的一致性,越是高水平的舞蹈作品,越是要在舞蹈风格把握上做到严格的区别。如果一个中国古典舞作品里,演员的上半身用中国古典舞元素来舞,下半身用西方古典舞元素来跳。或者将不同的舞种混合起来,这都不是专业舞蹈艺术所追求的。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将一个舞种里的一种风格尽力创作到极致。不是说不同的舞种就不能相互借鉴,但在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借鉴其他舞种的外部形式,成为自己的东西时,必须要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符合“内部”形式美要求。
在舞蹈作品的排练中,首先训练的便是舞蹈演员的整齐度,整齐是鉴赏群舞的首要条件。我国目前在这点上做得最好的是“军旅舞蹈”,由于演员受到高度严谨的肢体训练,使他们的舞姿无论在静态还是动态时都呈现出完美的统一感。这种训练方式是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
对比使得舞蹈作品充满活力,不至于令观赏者感到乏味。要做到动作大小幅度的对比,节奏快慢的对比,动静结合,才能使得舞蹈充满生趣,却又在一个统一调和的状态里。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是古典舞对“外部”形式美的要求,这一点充分的体现了动作舞姿的调和对比感,形成中国古典舞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必须有“点”、“线”和“面”的处理:“点”是瞬间的停顿,力量之积;“线”是“点”的延长,力的延伸;“面”是“点”的扩力,是力的扩展。将它们悄无声息的融合便形成舞蹈的“体”。这里所说的“力”是指情感之力,也就是舞蹈的感染力。它们构成中国古典舞调和对比的形式美。
(四)、节奏韵律
“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所占的时间,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及相互间的关系。舞蹈的节奏是视觉节奏。”
韵律由节奏组成,节奏的不同排比关系,产生不同的韵律感。与上文提到舞蹈的“点”、“线”“面”、“体”相关。
每个不同的舞种都有他独特的节奏:东北秧歌常用的鼓点是“冬 0古儿|龙冬 仓0|”;安徽花鼓灯常用鼓点“匡 匡 匡 匡|令匡 一丁 匡|”。( 潘志涛.曹锦荣,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专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2,5-6)节奏的不同会形成动作处理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韵律。
古典舞的节奏韵律主要依靠呼吸完成,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气涌韵随”的“内部”形式美。由于人体内在的呼吸长短不同,形成的外部舞蹈形象可以是轻快、沉重的,也可以是柔美、妩媚的。内在的呼吸控制着古典舞外部节奏和韵律的形成,符合了“内、外”的形式美要求。
(五)、联想与意境
舞蹈通过舞姿动作、队形变化、服装、舞美灯光让人产生联想,制造意境。
1、舞蹈队形带来的联想与意境:
直线:让人感觉高耸、挺拔、构成刚健有力的画面;横线:让人感觉宽阔、平稳、安定、寂静,但极具压迫感;垂直线:让人感觉庄严、永恒、具有权威性;斜线:舞台上最长的一条线,让人感觉充满动感,以及危险和负担感;曲线:让人感觉活力、幽雅、丰满、柔和、优美;三角形:让人感觉稳妥、稳定;斜三角形:有种冲击力,有稳中求动的感觉;四方形(或梯形):具有庄严、稳妥、坚实、主旨明确感;放射形:向外具有兴奋感、扩张感、舒展感,反之则感觉紧缩、紧张;参差不齐(乱场):让人感觉危险、崩溃、松散。
2、服装、灯光带来的联想与意境:
服装与灯光色彩大致可以先分为两种色调:冷色调(带来安静感)、暖色调(带来动感)。我们常用的服装与灯光色彩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白色:膨胀、高雅、纯洁、轻飘、柔和,带来凄凉感;黑色:紧缩、庄严、沉重,带来恐怖感;红色:热情,大片使用带来烦躁感;橙色:耀目,带来大片使用负担感;灰色:柔合,带来病态感。
在中国古典舞的服装造型上,我们必须遵循历史原貌。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服饰文化,我们在表演每个朝代、地域的舞蹈时,必须在服装上体现出当时应有的时代特色。观众在初次观看舞蹈作品时,服装造型一定是先于舞蹈动作,最早在人脑中留下印象的。服装带来的联想和创造的意境能够第一时间把观众带入舞蹈营造的历史氛围中,因此古典舞在服装的运用上要准确,富有时代感。
结 语
中国古典舞形式美以的内在意蕴为基础,外在形式为表现。舞蹈的“外部”形式美是一种直观视觉感受,它带给观赏者最直接的审美体验,却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形式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中国古典舞在雕琢其“外部”的形式美的同时,对“内部”形式美的遵循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舞蹈形式美法则的掌握,是作为一名专业舞蹈工作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它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进行舞蹈编排与创作,或者是舞蹈鉴赏。转载龙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