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轮子的妙用》教学设计

(2011-12-04 17:41:21)
标签:

科学

教案

教育

《轮子的妙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巧妙的用力》这一单元中第三课《轮子的妙用》第二课时《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教材分析
《轮子的妙用》归属于物质世界内容标准范畴内“运动与力”之简单机械。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充满了形形色色,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本内容的设立,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教学理念
1、          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现象时,学生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与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
2、          全景式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教学形式,努力从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为学生创设探究为主的学习环境。
3、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结合学生思维特点,把握活动进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完成口头表达、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操作、记录、概括结论等活动。
教学目标
学会探究并掌握滑轮体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认识发现几种“轮子”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找出几种“轮子”的优点与不足。
教学准备
1、          视频资料。
2、          滑轮、测力计、铁架台、钩码、镊子、工作单、记录纸、演示用的双动滑轮组体系一套。
活动过程与展示
1、          观察吊车(CAI展示),发现吊车上使用了哪几种“轮子”,并给它们取上你自己喜欢的名字。
2、          探索滑轮体系,并从实验数据中得出一个结论。
重点探究过程
给每组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一个印有图样的工作单。指导学生用两个50g的钩码作为一个负荷重物,并用弹簧秤去测在每个滑轮体系中缓慢而匀速的移动重物时所需的力,让他们记录下结果。问他们以下问题:
 
“不使用任何机械,提起100g的重物需要多少力?”
(大约100g)
 “对于滑轮体系1,移动物体(100g重量)需要多少力?”(大约100g)
“这个力与直接提起重物的力相比,所需的力更大吗?(不,这个力与直接提起重物所需的力一样大。)
这个力的方向与重物移动的方向是否一致?
 
 
“那么滑轮体系2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力仅为50g)
“力被改变了吗?
(是的,所使力是重物重量的一半。)
这个力的方向与重物移动的方向发生变化了吗?
 
 
“滑轮体系3的情况如何?”
(力大约是50g,重物的重量是这个力的2倍。)
(这个力的方向与重物移动的方向不一致。)
 
 
 
3、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单分组选择吊车上的一种“轮子”进行研究,找到它们都有什么优点与不足。(CAI展示:)
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大小。
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能改变力的大小。
滑轮组: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改变力的大小。
4、 滑轮体系在工作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它们能改变移动物体时所需力的方向和大小。)
5、 拓展探究
运用图中的滑轮体系,探究需要多大的力就可以提起这100g的重量?
 
 
(1) 猜一猜
(2) 做一做
(3) 说一说
 
 
 6、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课本练习。
自我评价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完善,以崭新的教学理念作为设计支撑。整个设计清晰合理,让学生体验了“产生疑问—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践应用”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参与意识强,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很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附:
                    实验记录单
 
所需力的大小
所需力的方向
所需力的方向与重物
移动方向是否一致
直接提起重物
 
 
 
滑轮体系1
 
 
 
滑轮体系2
 
 
 
滑轮体系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