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发育迟缓盲目攀比焦虑恶性循环 |
分类: 妈妈随笔 |
周五下班一回到家,老妈就开始向我讲述点点的种种“劣迹”,什么见到小区里的爷爷奶奶不问好,别人给她吃东西不说谢谢,其他的小朋友大方的唱歌、背唐诗,她却装作没看见,丝毫不为所动。之后又给我大谈特谈小区里,一个比点点大两个月的小男孩多么多么的懂事,多么多么的会这会那,什么日文歌、韩语歌、童谣、五言诗、七言诗,通通不在话下!就连汉字的笔画,也能说出来好多!
说真的,我很为这个孩子感到高兴,也很佩服这孩子的家长,能把孩子教得这么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本事。但在我的心里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别人的孩子再怎么优秀是别人的事,我不能拿别人的优点来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也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更是有着千差万别,不能拿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更不能拿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达标”,是否“正常”,甚至是否“聪明”。
说起来,在不久之前我也是一个“爱攀比”的妈妈,这里说的攀比不是指物质上的攀比,而是在点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攀比。
因为点点出生时比较小,只有5斤6两,而当时在同一个病房隔壁床的宝贝,也是女孩,却有8斤3两!因为小,点点哭的声音很弱,像小猫似的,哭了一晚上嗓子就哑了,可临床的那个宝宝嗓音洪亮,中气十足,同样哭了一晚上,根本一点没咋地!
看到弱小的点点和临床旁边健硕宝宝的巨大差别,全家人心里都很不好受,尤其是我和婆婆,都处在深深的自责当中,我怪自己当时因为怕孕期太胖,没有硬逼着自己多吃些,害得孩子这么小。而婆婆则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伺候我,没有给我做更多更好更营养的饭菜,因为我的营养没跟上,才使得孩子长得这么小。
于是,我和婆婆不约而同地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攀比”症——和别的宝宝攀比,和书中的所谓“标准”攀比。只要在外面看到比较胖的小宝宝,就禁不住地要去打听人家孩子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同时向人家了解喂养孩子的秘诀,然后回家后唏嘘一番,向家里人表达对点点的担忧。特别是带点点去体检更是如此,对照医院的体格发育表,看到点点无论身高、体重都不达标时,而周围大部分孩子都是超标时,心里就止不住地担心、忧虑,怕点点是“发育迟缓”。
担心忧虑的结果就是,
第一:在母乳喂养期间,婆婆是想尽一切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好喝的,要先喂好我这个“奶牛”,才能保证给点点提供充足的奶水,也才能让她尽快跟上所谓“正常发育”的脚步。不过点点倒是没怎么胖,肉肉全长在了我的身上,虽说总得来说并不算胖,可身上还是有好多“小赘肉”。
第二:断奶后,为了让点点多吃点(因为点点小时候很不喜欢喝奶粉,也不喜欢奶瓶),公婆每天就拿着小勺一勺勺地喂,然后还要拿着各种玩具去吸引她的注意力。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直到现在点点都基本没有什么吃饭的主动性,吃一顿饭可真是费劲。每餐饭都要大人喂,而且总要看着电视吃,如果没有人喂,或者不让她看电视,点点就不肯吃饭,或者吃一点就跑开了。不但没有把点点喂得胖一些,反而给她养成了不好好吃饭的坏习惯,越不好好吃,就越喂,越喂就越不好好吃,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新指标仅仅是描绘了不同国家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平均”状态。各国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制定符合自己国家孩子的生长状况的新标准。同时,标准体重和身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会各有不同。即使在本地的标准也需要不断调整。在我国,每 10 年都要在北部、中部、南部各选三地,对0 ~ 18 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身高、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综合各种喂养方式得出我国儿童身高和体重等指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在 2005 年进行。另外,每个宝宝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可能会受到营养状况、饮食习惯、遗传、疾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做到像生产产品零件那样完全掌控宝宝的成长路线。同时,平均值曲线并不是判断宝宝发育正常与否的标准。只要宝宝的生长曲线一直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匀速顺时增长就是正常的。”
看到这,我有如醍醐灌顶,顿时茅塞顿开。我们干嘛非要和点点的身高体重较劲呢?我小时候就很瘦,那点点这么瘦肯定是遗传了我的苗条基因,而且点点的健康状况一直不错,出生以来很少生病,发育也是匀速增长的,3个月翻身,5个月会坐,6个月就会手膝爬行,10个月站立,刚满周岁就能独立行走,一样也没推迟,一样也没落下,绝对不可能是“发育迟缓”,干嘛非要她多吃些,非要让她长胖呢?那么担心、那么忧虑其实就只是四个字——“庸人自扰”!
孩子的身体一直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那些测量的结果只能代表孩子在某个时期的发育程度,并不能据此预测其未来的身体发育情况,也不能绝对地说明孩子目前的发育就不正常。比如,有些孩子1岁时较瘦,五六岁后也许就变胖了;有的孩子小学时相对较矮,可到了初中又突然“长高”了。这种情况很多,也很正常。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同,根本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成长过程要跟别人的一致,或者跟书上一致。
同样,孩子其它方面的进步也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些孩子不到1岁就会走了,可有些孩子直到17、18个月才会走,有些孩子7、8个月就开始呀呀学语,而又有一些孩子直到两岁多还不会开口说话!可最后大部分的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小时候走路晚的孩子并没有因此而不会走路,小时候说话晚的孩子也并没有因此而不会说话。所谓的“发育迟缓”,一般只有营养不良、遗传因素及患有疾病等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且都会有明显的特征,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只是个体之间存在略微的差别。
养育孩子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标准,只有父母、尤其是妈妈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发育阶段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的和别人的孩子攀比,一味盲目的照搬书中的理论,只会给妈妈带来无穷无尽的忧虑,而妈妈的焦虑心情同样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适得其反。就像前面说的点点的吃饭问题,我们越是和其他小朋友攀比,就越担心她瘦,越担心她瘦,就越给她喂,而越给她喂,她就越不好好吃饭。。。害得大人孩子都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