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笔记】《影响力》之四:社会认同

标签:
精读笔记影响力社会认同 |
分类: 悦读时光 |
昨天大年初二,在朋友家小聚,吃完晚饭后大家坐在沙发上看《爱情公寓4》放松放松,大家笑得很开心(如果让我一个人看我可能不会看)。看过《爱情公寓》的朋友可能会依稀记得,在播放的过程中,到了导演认为是个笑点的地方,电视中会传出一些观众的笑声。这是情景喜剧最常用的一种“引笑”方式,也就是书中说的“罐头笑声”。广为人知的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国内的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都使用了这种手法。问过不少人,大家都觉得这种所谓的“观众笑声”挺假的,也挺傻,不过为什么会一直使用呢?
我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记得第一次看周星驰的《破坏之王》时,觉得很一般,从头到尾看完也就4个地方笑了笑。后来有一次去同学家拜年,刚好有好几个同学都在,那时DVD刚刚开始盛行,于是有人提议看个喜剧片,挑来挑去,选定了周星驰的《破坏之王》,那一次,笑声不断。后来我就在想,这是怎么一回事?人一多,笑点都被拉低了?
学习完《影响力》中的“社会认同”,我似乎明白了。当一群人看喜剧的时候,我们会受到旁边朋友笑声的影响,当别人笑时,我们也会跟着一起笑。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在发挥作用。
其实,除了笑很多行为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当然,你也可以影响别人,下次你可以试一试,在观看演出或听演讲时,你选一个停顿点开始鼓掌,很快大家就跟着你一起鼓掌,如果你问旁边的人为什么鼓掌,估计他也说不清楚。这也是社会认同原理在起作用。
所谓社会认同原理是指: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种根据别人的行为来判断,有时是很危险的,正如书中描述的。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常在外面吃饭的人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饭馆外面总是排着很多的人,不管什么时间节点,真的这么火爆吗?现在也许是,但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就曾经看到一家餐馆,里面明明是有位置的,他也让你在外面排队。即便你发现里面是有空位的,当你去询问店家的时候,他也有足够多的理由打发你,什么已经被预定了呀,什么是根据人数多少来分配的呀……
不管怎么说,它都给经过这家餐馆的人造成了这么一种印象——大家挤破脑袋要去这家店吃饭。嗯,既然大家都这么选择,那应该是没错的,所以你下次要请朋友吃饭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排队多的那家。
那种门可罗雀的餐馆你通常会给出这么两个解释:1、要么太难吃;2、要么太贵,虽然你从来没去了解过。
换句话说,商家利用社会认同原理,让你根据别人的选择做出是否值得一吃的判断。
写到这里时,聪明的你也许会觉察到一些电商也在这么做。比如亚马逊各种产品下面的评论。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是受到这些评论的影响而购买的那件你不熟悉商品?注意,我是说你不熟悉的商品!通常一件商品我们越熟悉(或者说对它的知识越专业),我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受到周围人们行为的影响(这涉及到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权威)。
当朋友们说要在附近找一个地方吃饭时,是不是有人会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叫“点评网”的应用?甚至大声读出评论,以方便朋友们定夺。这时,我们就是依据别人(吃过这家店的评论人)的选择做出决策。
由于商家意识到这种社会认同机制,因此催生出一个新的职业——职业写手,专门帮商家做好评。水平比较烂的写手就是一片歌功颂德;技术含量高的写手一定会优劣都写,让你自己做判断;牛逼的写手也是优劣都写,但他(她)的写法一定会让你觉得瑕不掩瑜。
我刚才举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书中还详细的描述了因社会认同原理导致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例子,比如媒体的自杀事件报道导致自杀率上升。
“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每当自杀事件上了头版,其后两个月里自杀的平均人数会比通常情况多58个。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每条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本来能够活下去的人。”
从这些上面的各种例子我们也许能理解,如果要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我们需要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多接触拥有正能量的人群,因为我们会不知不觉模仿他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要避免社会认同原理的负面影响,我们也要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样就可以减少别人的选择对我们的影响。
PS:您还有其他关于社会认同原理的经历和故事吗?可以直接将您的故事写在评论里,或发到ghost_yi@163.com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