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归纳法的缺陷
(2013-11-26 17:49:41)
标签:
归纳法缺陷结构化思维 |
分类: 结构思维 |
结构化思维|易炜
典型的例子就是,你看到1个乌鸦是黑的,后来又看到另一只乌鸦也是黑的……很多年过去了,你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于是你得出一个结论,乌鸦都是黑色的。
嘿嘿,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可以Google一下。
好了,回到工作场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写各种各样的分析报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报告结构就是归纳结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工作中的报告在多数情况下是收集了大量的零散数据或事实,然后对这些数据或事实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规律,进而得出一些结论。
而这么一个从分到总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归纳过程。
比如,你收集了最近几年的A区销售数据额,2010年1.7亿,2011年2亿,2012年2.5亿,今年到目前已经3.5亿了。也许你会从这些数据得出一个结论,公司在A区的销售额稳步上升;或者在销售人员没有太大增幅的前提下,你可能会得出A区销售员的销售能力大幅提升;再或者你比较激进,会得出2014年我们公司将独霸A区。
写到这里你也许发现问题了,归纳法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同样的一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而且很可能结论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信息本身就是有限的,加上主观的判断,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依然拿上面的那个例子,你得到的数据仅仅是每年A区的销售额在不断增长,在其他条件未知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得出2014年会独霸A区(假设市场占有率80%以上就算独霸)的结论。换句话说归纳法很容易导致伪逻辑。通常伪逻辑会出现在归纳结构中“说明”这个环节,这是对数据或事实的一种解读,这种解读会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一些假设。
因此,归纳法得出的结论的过程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它并不严谨。不过这并不妨碍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科学研究领域,从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归纳法功不可没。
我想强调的是,在使用归纳法时,不论是做研究还是写报告,都要意识到它天然的局限性,认真推敲我们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它们真的站得住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