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bmiddle/62f23433tc1f821b5cb40&690
情书:
★★★★
两生花:★★★★☆
由于能指之间存在替代性,拥有相同相貌的两个人物能最完满地反映一种镜像关系:一个人与一面镜,或曰对自我∕他者的认知与成长。日本电影《情书》(1995)和法国电影《两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分别是岩井俊二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更在叙事与符号结构上体现了相似的人物镜像,博子∕藤井树、维罗妮卡(波兰)∕维罗妮卡(法国)之间无疑具有极强的类比性。因此《情书》也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更好地分析《两生花》的文本。
注:为表达简洁,以下称后者为维(波)∕维(法)。
http://s14/bmiddle/62f23433tc1f8260fa09d&690
死亡和再生
两部电影都有关于生与死的情节设计,准确地说,是一种与“镜”相关的死亡∕再生的结构。在《情书》里它建立在两面镜的基础上:博子∕树(女)和树(女)∕树(男)。它们当然具有完全一样的能指——前者是相同的相貌,后者是相同的名字,二者间的联系则由树(女)完成。在接近尾声时,博子绝望地朝山中呼喊早已逝去的藤井树:“我很好,你好吗?”此时镜头由平行蒙太奇切换成躺在病床上的藤井树(女),近乎昏迷的她喃喃自语道:“我很好,你好吗?”联系此前的情节,我们会意识到这是博子镜像中的爱情的终极死亡。与向“天国”寄情书一样,她再次尝试拒绝遗忘,也是拒绝被镜像里的他者替代。但事实否认了这一拒绝:藤井树曾有的爱只属于树(女),甚至记忆里有关爱情的过往都成为不再真实的幻影。在博子纳喀索斯式的影恋结束的一刻,也是一个双重再生过程的开始:博子在这样的仪式过后选择翻开爱情新的一页,也导致了对藤井树的“哀悼”向树(女)传递,后者在摆脱死亡的同时亦在逐渐指认曾经未被发觉的爱情。于是影片最后借书卡上的少女树形象就顺理成章地宣告了这一传递或转换的完满,也结构了在博子∕藤井树背后的树(女)∕树(男)的真正关系。
http://s13/bmiddle/62f23433tc1f82cde504c&690
树(女)的重要性在于提供清晰的能指替代,也用一种形而下的方式诠释两面镜之间的内在关联。然而《两生花》里在维(波)∕维(法)的结构中并没有类似的中介,因而体现了一种更为超验的死亡与再生的连结。在影片中它有两次最明显的视觉呈现:首先是维(波)在演出猝死后下葬的场景。镜头上摇,亲人们依次向墓穴里撒土。此时众人对摄像机的注视破坏了传统镜头语言里看与被看的秩序,它可以反过来理解为死去的维罗妮卡对众人的注视,即摄像机充当了对眼睛的模仿;其后的黑场引入维(法)与男友床笫之欢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幕透过玻璃球拍摄,除了象征维(波)本人以外,玻璃球亦是对其眼睛的模仿。因此这是对再生最直接的表达:一个闭眼∕睁眼的动作,即是死亡∕再生的过程。第二是维(法)对木偶和木偶师的凝视。作为木偶的芭蕾舞演员由死到生的过程,即是对维罗妮卡双重生命的隐喻。但在这场表演中“新生”发生的同时,我们发现维(法)并未看舞台,而是凝视木偶师。这是一个别有用意的表达:木偶师操纵者一切,并导演了一场死亡∕再生的仪式。于是,一种超验性、一种形而上的力量控制了维罗妮卡,冥冥之中指引其探究自己生命的隐秘。这隐秘,依然会随着一个人和一面镜而逐渐揭开。
http://s10/bmiddle/62f23433tc1f8346022a9&690
镜与自我体认
以上已经谈到,在《两生花》里他者∕自我的镜子有着更为突出的超验特征。即,与《情书》里树(女)提供的现实中介不同,两个维罗妮卡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现实依托,而是简化为某种类似心灵感应的神秘作用。这一切从那场木偶戏开始。维(法)和木偶师相互凝视,此后的故事逐渐将维(波)∕维(法)的镜像结构明晰。与《情书》里树(女)的本质区别在于此处的木偶师并非为这一镜像提供中介,他本人也对两个维罗妮卡的平行存在并不知晓,与维罗妮卡并无镜像关系。在此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化符号:维(法)所做的心电图,半夜木偶师打来的电话,陌生人(实为木偶师)寄来的鞋带,播放维(波)临终时演唱音乐的录音带,巴黎火车站神秘的黑衣女人(目睹过两个维罗妮卡),再到最后展现的维(法)的玻璃球和唇膏,然后则是被维(法)一次无意间拍到的维(波)照片。可以说,每一个符号都是镜像结构的具体体现。
回到之前维(波)在克拉科夫广场上与维(法)相遇的场景。我们会发现,这一场景是对镜像关系的最初呈现。和《情书》里博子与树(女)相遇的情景类似,在这里镜头起初也没有采用传统的看与被看的形式,而是将两个维罗妮卡同时纳入景框,维(波)和背影和维(法)的侧影不仅在视觉上构成一个真正完整的维罗妮卡,而且表达了维(波)对自我和他者的体认:那是一种深刻的迷惘,一个自我惟一性宣告破灭的时刻。此后恢复了传统的反打镜头,即“看”的秩序;然而不同之处在于,《情书》里的树(女)并没有看见博子,而此处的维(法)则因急于拍照而无意间留下了维(波)的影像。这也可以理解为由于镜像结构的区别造成的不同:树(女)∕博子的镜像依赖于实际发生的书信往来,而维(波)∕维(法)的结构中带有更多的超验因素,照片因而会适时成为这种超验的现实落点,也会让两个维罗妮卡呈现情感和逻辑上的完满。
(待续。原文发表于CINEPHILIA.net,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http://s4/middle/62f23433tc1f861bb12f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