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bmiddle/62f234334b62ae790f06d&690
★★★★
说到以监狱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很多人都会立刻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想起那份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自由和信念。弗兰克·德拉邦特几年以后再次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拍摄了以监狱生活为背景的《绿里奇迹》,从各个角度来看,它都堪称一部探讨人性的杰作。
《绿里奇迹》在主题方面一脉相承,拯救和人性的概念依然贯穿始终,并用监狱、囚犯和狱警的多重人物塑造深化善恶的对比。但它与《肖申克的救赎》之间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例如主题的表现方式和对人物结局的处理等。相比之下,《绿里奇迹》更像一本警世录,启示人们去追寻灵魂的皈依,在人性的批判上并不逊于《肖申克的救赎》。
http://s14/bmiddle/62f234334b61aaa8f222d&690
■《绿里奇迹》中的奇幻成分赋予影片现实以外的表现力。故事由回忆展开:保罗是冷山监狱E区监舍的狱长,这个监舍有一片绿色的地板,它是死刑犯接受电刑前必经的一段路,被人称作“绿里”。一切都好像井然有序,直到黑人约翰·科菲蒙冤入狱。科菲高大、强壮、外表凶悍,实际上却敏感、善良、心思细腻,他的到来改变了狱友的生存状态,用自己的异能帮助他们在临刑前回归生命的善良和纯真,或让罪有应得之人接受人性的惩戒。困扰保罗许久的尿道炎也被科菲治愈,他的人生因为科菲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http://s12/bmiddle/62f234334b61aafe8608b&690
■从人物构建上看,首先科菲和《肖申克》里的安迪一样都是含冤入狱,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安迪作为高智商的金融人才,形象更为正面,具备成为传统意义上崇高“拯救者”的基本条件,他的救赎过程更离不开与自身职业相匹配的知识储备,并用其让“人性恶”的代表诺顿得到应有的惩罚;而科菲却并非如此:就形象而言他是凶悍而略带愚钝的黑人,就内心来说他又是具备异能的善良天使。科菲被错认为杀人凶手,与看似残暴的外表以及黑人身份都密不可分——外貌和本性之间的鲜明反差不仅触发了情节,更让科菲从一开始就被打上更加悲情的烙印,且为之后人性的批判做好铺垫。与安迪相比,科菲突出地代表一种“反英雄”形象。
更重要的是,《绿里奇迹》在此基础上赋予故事奇幻色彩,因而在表述上与《肖申克》有所区别:后者由于是一个“现实故事”,需要在剧情的现实性上让人信服;前者的超自然成分则使得影片能够不依照现实逻辑加大救赎或惩戒的力度,转而用其结果为故事找到现实落点。以对周围人的各种影响为例,《肖申克》里的安迪施加的作用都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他救赎自我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科菲运用超能力施加的影响均立竿见影:治愈保罗的尿道炎是一个暗示,即科菲承担的是医治他人而非救赎自己的使命,从他帮助戴尔与梅琳达完成精神和生命上的重要跨越就可见一斑,而对冷血杀人犯威廉和施虐狂狱警佩西的惩罚实际也是在“医治”污浊的心灵——这些都引申出对人性的最终考量。
http://s6/bmiddle/62f234334b61ab2b4e715&690
■于是《绿里奇迹》体现出一种颇为不同的结局。《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局仍然绕不开“救赎”这个字眼:安迪救赎了个人的自由,救赎了狱友的信仰,救赎了由此带来的公平和正义;若放大安迪、或者说是“正义”对典狱长诺顿的惩戒,以及他与瑞德相逢于那片梦想中蔚蓝色太平洋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安迪的际遇根本上是在救赎和维护社会的既有体系:这里有监狱制度上的,有宗教哲学上的,也有情感信仰上的,它们在安迪拥抱自由的瞬间得到了强有力的公正辩护——自由至上、信仰至上,而所有的不公正和非正义都只是暂时的和脆弱的。
反观《绿里奇迹》,人物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片尾的一个情节是,保罗冒着自毁职业生涯的危险,打算私自放走无辜的善良天使科菲,被后者婉言拒绝,理由是无法再忍受这个罪恶和黑暗的世界,“像是脑袋里扎满了碎玻璃片”,这种折磨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在他心甘情愿地走过绿里接受电刑的瞬间,就标志着与安迪之间的巨大反差:科菲的死让结局无比沉重,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加具有一种在善与恶之间把握的真实感和无力感——如科菲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种种痛苦与不公,除了悲悯和惋惜以外几乎无能为力,因为邪恶与阴暗的人性实在是无法根除。科菲是奇迹的载体,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源泉,但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劝诫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奇迹来匡扶正义与化解痛苦,因为“奇迹”已经死了。
http://s3/bmiddle/62f234334b61ab55c4bc2&690
■不过这样说好像又不尽然,毕竟奇迹的力量已然作用于他人身上。从反面人物的结局可以得到验证:科菲用超能力操纵佩西惩罚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威廉,并且极为讽刺地使发疯的佩西住进精神病院。然而这些算是奇迹对邪恶的惩戒吗?
或许可以这样看:威廉作为死囚,迟早将与他人一样接受电刑,科菲的介入作用无疑在于阻止其发生。因为犯人在走过绿里之前都须经历人性的跨越——负疚的阿伦回忆起年轻时与妻子在山间度过的温存时光;戴尔教会老鼠“金格”杂技表演,后者象征着他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与寄托。而威廉则拒绝忏悔,更重要的是“利用人们的爱”残忍地谋杀了孩子。科菲剥夺他跨过绿里的机会,并非不能算作一种惩戒,只是这样的惩戒显得那么无力——科菲不单是在惩罚威廉,更是在对抗看似无懈可击的监狱和死刑制度,这显然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够做到的。
同样,对狱警佩西的惩罚也是无力的。细数佩西的“罪过”:从本质上说他是欺软怕硬的施虐狂,无视囚犯的生命和尊严;恶毒地踩死戴尔的老鼠,亵渎善良的人性和生命的希望;为报复戴尔,在电刑程序上做手脚导致后者惨死等。这些没有任何一项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罪名,然而佩西显然还是被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形象,带来的是一个人性上的疑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受到严惩,什么理应获得宽恕。科菲的出现仿佛给予这个问题一种答案,然而答案的无力之处恰恰是回答的方式:奇迹终归不足以弥补制度和体系上的缺陷。
http://s16/bmiddle/62f234334b61ab938c19f&690
■因此《绿里奇迹》里最大的悲剧,就在于这种接近真实之后的无力感。《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成功出逃、迎接新生,表达的思想是:“有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自由和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人性,并赋予这种人性励志色彩与乐观精神。而《绿里奇迹》远没有这么光明:科菲服刑后,奇迹死去,保罗与老鼠“金格”因获得异能而长命百岁。然而事实上保罗一直在苦痛中煎熬,所爱之人相继远去,自己则无比期盼死亡的降临——他长久的过活并不是一个奇迹,而是奇迹消亡后残存的遗迹。科菲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怕黑”,行刑时也拒绝戴上头套。这当然表明他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就像在平生初次看电影时给他带去的强烈感动。然而奇迹最终还是死了,因为这种向往在现实面前的无力。
由此看来,《绿里奇迹》远不止是在说拯救与惩罚、或者单纯的善与恶的斗争那么简单:对这个奇幻的故事,我们究竟应当怎么看?是现实还是寓言;到底有没有奇迹存在;即使奇迹真的发生又能有多大意义;当奇迹远去,人性的出路又在哪里。但幸好希望还是多少被留存下来,因为“金格先生”还在,还如往常一样玩着杂技,承载着真正的奇迹。片尾保罗说:“有些时候绿里显得那样漫长。”然而无论有多么漫长,他和金格终有一天都将跨过自己的绿里,不过至少还有一份人性的火光,不顾世间的漫漫长夜与狂风骤雨,在微弱而执拗地闪烁。
http://s9/bmiddle/62f234334b61abdac21e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