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墙小袁概念校园 |
分类: 散文日记及其他 |
往事往往如烟,烟灭灰飞,似乎无迹可寻,然总有那么些灰痕任你如何地试图抹掉,无论风吹雨涮,还是寒冻热晒,它们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时不时地闪在眼前,印在那里,也未曾离去,这便是记忆,如影跟随。
去年暑假在深圳一培训班工作,认识一个河南籍的女青年,相处时间不长,谈话内容不多,可她的经历以及她的态度无不让我羞愧不已,也难以忘怀。
事情是这样的:
我在培训班工作,偶尔也会去听课。上课的大部分都是女的,男的较少,且多为附近工厂的员工,白天上班,晚上上培训班。一次去一个学图片设计的,就是ps那一类,她们学完后一般都会参加活动,或《感恩的心》手语,或大声吼“我是最棒的!”,或自我介绍,等等。开始我觉得有点滑稽,多少带有嘲讽的意思,只是没敢跟他们说,但是后来加入他们玩游戏的队伍之后,我日渐自责,痛感自己的无知,她们有她们的世界,而我是个局外人。
几天后,接触多了也混个脸熟,能聊上那么几句,与前面其中一位女青年比较能聊得来。当她知道我在读大学时,问我大学课程校园学习生活,也说到重庆火锅美女山城气候……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不无羡慕,我说羡慕你,跟我年纪差不多就出来自立,而我还在用父母的钱。她说,我很想上大学,可惜没考上,所以很羡慕你能上大学,比外面轻松多了。我说,过两年我还不是要出来混。她说不一样的,你们出来都能找到好工作,有大学文凭。我说你们早已有社会经验了,比我这尚未进入社会的黄毛小子而言,好多了。
她没说什么,接着我问了她的年龄,她没有觉得难为情,立刻说了出生年月,高中毕业出来已有四年了。比我大那么几个月,却有了四年的社会阅历,这是我无法比拟的,虽然我在学校也算一种阅历。我问她累不在深圳熟悉不,她说还行,但不熟悉,平时很少出去,最多在周末的时候去逛逛超市,白天上班,晚上就来这学点电脑,还可以和朋友玩玩游戏……
后来,她说想学好英语,但基础差,不知从何学起。我说,我英语也不好。她说,总比我的好。我想了会还是跟她说了学英语的方法,特别是她那微笑的眼神让我感到这是必须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我就赶鸭子上架一样地说了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可以培养对英语的兴趣,等有了兴趣之后再去看英文书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慢慢来,关键在于坚持。说实话,说出这些之后,我一脸无奈,因为我分明是在打肿脸来充胖子,可是她是那么的专业,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个英语老师。当她说我连英文字母都读不好时,我诧异但没说出来,我只是说慢慢地坚持下去,就能学好,她知道后却还是笑着,似乎笑是她的最好的容貌。
我不能不有所感触,毕竟处在那样的环境,周围都是与我年纪不相上下的青年,培训班有个老师比我小一岁,在那里教电脑设计,我对他也多少有些崇敬。她们在我看来远比我乐观,尽管在深圳这个发展迅疾而情绪容易焦虑的大都市……
我猛然想起巴尔蒙特说的“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为了成为太阳,我祈祷世上”,这么一句感人的诗句让我低下头颅,生命之美原来可以这么纯粹简单,但平时在我看来,太阳更多的是炙烤,热汗,烦躁。而美,就在身边,无处不在,似乎多得我都不去珍惜,以至于浪费这大好的时光。
事实上,我常常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起一堵堵高墙,四周围紧,无门无窗,贮藏了多年的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成功抵御了墙外的戏虐的侵害,墙内风雨不再,却也把那温暖的阳光无一例外地挡在墙外,墙脚潮湿而阴冷,而我既不能挖墙脚,因为一挖,容易倒塌,我难以逃离,但也不能总是窝在里头,因为每当想起巴尔蒙特,不禁为己而哀,为何心灵如此变窄?
观察或许是通往宽阔胸怀的最好的通道,可是我却发现又处在不断拆墙继续筑墙的循环往复中,每当我构筑好属于自己的知识之大厦,周围的更高的视野之高楼也在悄无声息地建造起,我本想能在楼顶坐在板凳上看着充满智慧的书刊,却享受不久,阳光消散,阴影重来,当仅有的阳光洒在墙壁上,我不无伤心,它分明是在嘲笑的知识的匮乏与有限,而我只是在自己建好的围墙里沾沾自喜罢了。
可我又该如何,难道继续这样下去?我总是不能够看到墙外,而仅仅是在墙内玩耍,康德说,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这像是对的,似乎我更应该这样:
我在原有的墙上安装门和窗,当风雨来临,关上,在窗边慢慢欣赏来自大自然的恩惠,当风雨过后,打开,清风吹入,阳光洒进,墙脚不再潮湿,不再阴冷,也不再暗淡,而我则可以去看看生活在别处的温和阳光。
痕迹尚未抹去,我能做的就是去珍惜,这短暂而绚烂的回忆。
备注:此文为参赛而作,未获奖,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