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小说,两种风格
(2010-11-09 23:41:16)
标签:
老村人外人怅校园 |
分类: 时评书评影视评 |
两本小说,两种风格
1.《人外人》
这本小说主人公叫阿盛,全书浸染的是老村赋予他的自我感觉伟大而又处处受挫的性格,是的,他没有真本事,却凭着耍嘴皮子为自己获得荣誉乃至人们的信任,在民风淳朴而又充斥无知的村里,他似乎是个很能干的人。他干过“伟大”的事,至少在许多人看来是很崇高,其结果的滑稽可笑不无具有讽刺意味。
其实,就叙述角度和语言气质来说,这本小说的形象塑造和情节的连贯度都乏善可陈,老村对阿盛的描述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戏谑的味道,甚至有点戏弄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审美与讽刺的深度。从生到死,从学气功到走火入魔,无论哪个角落都留下阿盛的可悲而又可笑的足迹,这跟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极为相似,老村也透过其幼稚而略带幻想的阿盛性格刻画,隐约地说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人外人,就是不是人的那种人,这种人不甘于作为普通人的存在,梦想甚至白日梦般地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伟人超人无所不能的人,不承认人的局限性,在力争摆脱种种限制与樊笼的同时,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我甚至认为,老村的把握度都有点过头,像是把阿盛以及他周围的人物都当做玩偶来看待,有时人物之间的差异不大,老村似乎太重视技巧,而忽略了人物形象的逼真。
总体上来说,此小说并不内封所说的那么好看,或许我有点苛刻。
2.《怅》
写的是作家费飞为体验生活寻找写作灵感而进入一个叫锅山镇的地方,重要人物是王佳梅,一个叫王宝山地主的女儿,同时也是田发河的妻子,费与王的情人关系构成了文本的线索,同时辅之以杨文仪的不公遭遇,碰到诸多被尘封被压制的真实故事而欲反抗,无奈对方力量更为巨大也更为残忍,王佳梅的无故去世是转折点。
这本小说相对《人外人》而言,无论是语言的清澈还是节奏的和缓都值得称道,叙事角度也是别有看头。作者以张孝来的第一人称介入,把作家费飞的前前后后通过讲故事、聊天调侃的渠道事无巨细地娓娓道来,其中穿越了时空,时而是现实中的交谈,时而是他费飞的温和而又伤感的回忆,是的,它多少有点像是神话,同时这种来回交叉的变换也损害了文本的酣畅淋漓。
我无不觉得可惜,每次“我”的介入话语场,都给我一种强硬甚至牵强的感受,“我”无所不知,作者像是在塑造一个全能的人物,窃以为,每一次他的打断,都是对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完全全的故事都是一种损益,你可以说是插叙倒叙,多么有跳跃感啊,可是,这种跳跃像是某种逃逸。“我”充当什么角色呢?旁观者,听众,受众,皆有之。
但是,没有那么多小说的情节阅读带来的快感,它的叙述有些停滞,甚至突兀,让人不知所以,也不知所措,作者到底要他们干什么?
怅,是费飞的,是王佳梅的,是杨文仪的,也是李乡长的……同时也是老村的,我很怀疑的是,老村写完是不是在惆怅地想,那个张孝来不正是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