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以前,林语堂就说过自觉多读书是学好中文的好方法。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试问诸位少时看红楼梦水浒何尝有人教,何尝翻古字典,你们的侄儿少辈现在看红楼西厢,又何尝须要你们去教?许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说史记得来的,而且都是背着师长,偷偷摸摸硬看下去,那些书中不懂的字,不懂的句,看惯了就自然明白。学问的书也一样,常看下去,自然会明白,遇有专有名词,一次不懂,两次不懂,三次就懂了。只怕诸位不得读书之乐,没有耐心看下去。”
香港作家董桥写的《怀念蒲公英》,其中说到了我们的教育制度。“把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折磨的头重脚轻。十几岁的少年,除了应付功课之外,精神生活贫乏,自是‘活该’。”
我们似乎又听见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的一部分,你不得不尊敬他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了手脚,多读书才是一个人学习和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鲁迅说的明白:“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首先我们来谈谈读书的益处:
第一、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每个人的生命的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种事物的认知都要亲身实践,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我们知道,美丽的星空是广阔无边的;人类的进化是经过漫长历程的;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读得书多了,自然就懂的多了,“博学广识”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当心情郁闷、悲观失望时,可以翻翻那些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的漫画书和童话书,你会为“灰姑娘”美好地结局而感到欣慰,为“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而兴奋不已。也可以看看科幻书,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产生美好的遐想,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平淡,从而使人心旷神怡,信心倍增。
第三、
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为作文章而发愁的经历。读书过程中,让你欣赏到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在写作时,就可以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长此以往,便会积累丰富的知识,自然就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了。
第四、
读书可以使学生懂得大道理一本好书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当你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法判断时,有关教育如何做人方面的书籍会使我们毫不犹豫的作出理智的判断,不为蝇头小利而动,不为艰难险阻所困,扎扎实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做一个勤奋、诚信、高尚的人。
第五、
读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辉煌绝世的兵马俑,无不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然而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耻辱历史让我们知道贫穷落后是要挨打的,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的繁荣富强,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其次,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有人感慨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有人惊呼语文课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伪知识”,也有人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
语文课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语文课不像“语文”了。比如说,教《〈物种起源〉导言》,老师却花了近一个教时来展示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许多跟“物种起源”相关的素材,如“达尔文学说与新达尔文涵义”、“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等。给人的感觉,这是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生物进化知识的生物课,并不是语文课,由于教学内容的移位,使“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这些真正的语文目标反而旁落了。其实,这种现象,在许多文体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如《神奇的极光》变成了“极光图片”的展示,《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变成了异想天开的幻想……
这样的课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不由地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
毋庸置疑,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在逐渐理解、消化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地存在着“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现象。于是,有人感慨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有人惊呼语文课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伪知识”,也有人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是的,我们瞩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而我们也更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心新课改的实践。面对着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诸多困惑与尴尬,诚如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荣生博士所言:“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尚文、李海林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主要的东西”。而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新。”显而易见,后者是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来衡量语文教学内容的。作为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近年来,王荣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大致包括“语文知识”的重构和“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两个方面。而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对具体的教案与教例加以分析和研究,无疑更有利于促使教师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反思中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而推动实践中的语文课程改革。
因此,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苦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