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2011-09-18 00:20:29)
标签:
岑参东门诗歌思想感情中国文学发展史教育 |
分类: 语文乐园 |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人同时担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提高班为主,兼顾平行班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平行班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
1、本人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四、说媒体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学生平时所学的写景与送别的诗句,引入本课中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四、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
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
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1)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2)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3)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 (依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
离别后(回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五、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六、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 1、 默写诗歌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八、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加载中…